#2022年清明节#

题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摘自《朱子家训·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风

作者:易剑(湖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小镇上,吾家算得上是一个大家族。上上辈不说,单从吾祖父辈三代说起,就有200来人。工农商学兵政党各部门都有人参入其中。祖父过世后,每年春节,端午,中秋或者是爷爷奶奶的生日,伯伯,父亲,叔叔们一定要带上我们兄弟姐妹去墓地祭拜。

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年纪小,走路都走不稳,根本不晓得是去给故人辞年拜节。却个个愿意当“小跟屁虫”,跟在大人后面。祭祖那天,一是可以放鞭炮,二是可以图嘴富,吃到平常不能吃到的食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我们这些“小跟屁虫”们,更加乐意参加。

父辈们在祖父坟墓前摆上祭品,插上香柱,烧完了纸钱,三拜九叩一边作揖,一边嘴里念着谁也听不懂的咒语后,便挥动锄头,铁锹之类的工具往坟包上添土,疏通排水沟。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小跟屁虫们,就像脱僵的野马,遍山去寻蘑菇,扳竹笋,觅酸籽,采杜鹃,掏鸟窝,挖鼠洞……

小时候,每年的清明节是快乐的。长大懂事后,我才慢慢地晓得,这样的活动是扫墓祭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父母、父母经常用《朱子家训》教育我们,让我们深受教益。

当我为人父母后,更加懂得了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缅怀先人,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操劳一生的父母也离我们而去,当年的小跟屁虫,如今已儿孙满堂。

随着人们物资生活的提升,环保意识的增强,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网络祭祖,鲜花祭祖,无鞭祭祖,视频祭祖等不但没有降低清明节传统氛围,反而更增添了文明祭祖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清明节,我一大家族成员也举行了集体扫墓祭祖仪式。100多号家庭成员分为线上线下两队——在家的兄弟姐妹为线下队,到坟墓地亲自祭拜;在防疫区不能回家祭拜的,为线上队,视频祭拜。

按照我地清明节“前三后四”的风俗,4月2日星期六,线下队开始了扫墓祭祖活动。线下队又分成了三个小组,A组为清路组,主要负责坟墓周边的刺蓬杂草清理。B组为汇报组,负责向先人们汇报各个小家庭的经营项目,孩子的学习成绩,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C组为后勤组,负责AB组人员的吃喝拉撒。

上午7时,年过古稀的大嫂带着花甲弟媳,手拿镰刀,肩扛锄就上墓地砍刺蓬修路去了。老伴头天晚上就把所有的菜谱计划好了,该洗的洗,该切的切,该炖的炖。当汇报组各个成员从四面八方赶到时,村民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在坟墓拜堂前,几十号人表情严肃,举止端庄,像当年伯伯,父亲,叔公带领我们跪拜祖父一样,献鲜花,摆贡品,插香柱,送祝福……唯一不同的是,冇鸣鞭,没烧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祭拜队伍中,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才5岁。小不点活蹦活跳冒出一句:“爷爷奶奶,等您们进土了,我和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也来拜您们。”

线下队员们翻过了数10座山,越过了数10条小溪,穿过了数不清的刺蓬,爬过了数10里羊肠小道,整整一天时间,终于将内外(本家与姻联已故长辈)12座坟墓祭拜完毕。

线上队员也不示弱,纷纷发来视频连线或电话或微信,再三表示歉意和愧疚:“辛苦在家的兄弟姐妹了,由于疫情原因,不能亲自回家扫墓祭祖,深表歉意,请您们代我们向祖先的多拜几拜,开支我们立刻发来!……”远在深圳的三姐叮嘱我们说,这两天你们一定要去烈士陵园祭拜英雄,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日,忙完祭祖扫墓一切程序,我终于静坐下来,写了一首打油诗——

阳春三月杜鹃艳,
吾门父母地下眠。
黄泉路上您已去,
阴朝地府咋度年?

我们当地有句谚语:“麻绳打草鞋一代传一代。”亲爱的读者,您们家的清明节是怎样的方式呢?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