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得闲慢游古镇古村落,是一种美妙的旅行体验,今天我们要去探访的是山东淄博周村区的万家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省万家村,历史上属于济南府淄川县。600年前,万家村是万姓人居住的祖姓庄。明宪宗时期,任吏部尚书的首辅大臣万安,便出自万家村。明弘治初年,万安获罪,株连家族,万家逐渐破败。到了明嘉靖初年,淄西毕氏六世祖毕忠臣出资将万家村买下,由西辅村迁至万家村落户。到今天,淄西毕氏家族已在万家村生活了600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万家村,毕氏家族有一个传承上百年的规矩,就是孩子在成年后,赚到的第一笔钱,要为父母做一身新衣服,以示自己成年,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立志传承家族的美德,这个传统被称为制衣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大早,毕大叔就来到母亲的房间,为母亲洗脸更衣,因为今天他的儿子就要回家完成自己的制衣礼了。40多年前,毕大叔在刚刚开始劳动赚钱的时候,也用自己的第一个月收入,给父母置办了一套红色的大褂儿。时光久远,新衣服早已破旧淘汰,但穿上孩子置办新衣服的快乐,却一直留在毕大叔母亲的记忆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大叔回忆说,当时就说祖宗有个传统,就是你挣了第一笔钱,都要拿来给老的做衣服,就是制衣礼嘛。那时候,他一天才挣4毛钱,一个月下来才12块钱。给老人置办衣服,钱不够,于是就又借了8块钱,做的涤卡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个面料,在那个年代,涤卡衣服就是很流行的。原先的时候都是穿粗布的,可你穿了涤卡的,那你要是出去,人人都会说,你这衣服太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大叔的父亲以无私助人闻名,而毕大叔本人则特别孝顺。制衣礼表面上看是给父母做新衣服,其实它是一种衣钵传递的概念。就是要子孙们通过传承制衣礼这种规矩,来传递先辈们的高洁德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近中午,毕大叔的儿子拿着为父亲专门定做的西装回到万家村。今天,他就要给父亲穿上完成他的制衣礼。爷爷和父亲平日的高洁德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代代相传的制衣礼,正是毕氏先祖传递家族德行的最好载体。毕大叔的儿子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本来有机会在广州或者海口的医院工作,但孝乃德之本,为了能照顾父母和奶奶,他最终选择了回到周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大叔介绍说,儿子年研究生毕业,按道理来说应该留在南方。因为他当时是广州医学院的研究生。儿子接着说,经过自己的再三考虑,觉得工作没了可以再找,但是父母只有一个,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回到父母身边。自己开始学的肾移植,肾移植只能在大的城市三甲医院才有用,我们这里没有。相当于回来后,一切从头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现在儿子的选择,父子俩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儿子坚决地说,不后悔。父亲则有些后悔,没让儿子留在南方。但是现在也很高兴,儿子工作就在身边,时常能回家看看,这样对他也好,对我们年长的也是个好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只要有时间,儿子就会回到万家村的家中,做一些家务,陪奶奶、父母聊聊天。对于儿子来说,家族这棵大树不是积累了金钱,不是积累了田地,而是积累了高洁的人格德行。爷爷的无私助人,父亲的孝顺,都成为家族大树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