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节日,只有这一天,既是节气又是一个重大传统节日。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和立春、春分、雨水一样,清明也是一个标志着农业活动的节气。

汉代文献《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专门记述南宋以前岁时风俗,其中关于清明的资料极为丰富。

在古代的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便是“改火”,不同季节需要用不同的木材来烧,《周书·月令》指示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清明正是要换榆柳之火的时候。由于古时的清明节和寒食节是连在一起的,寒食节需要全员禁火,没办法吃热菜,到了清明就把新火续上。在这一习俗中又有新旧更替的喜悦,到了后来,清明节和寒食节便逐渐融合到了一起。五代宋初文学家徐铉就曾经作诗展现过寒食节与清明节开始融合时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海涯。

远巷蹋歌深夜月,隔墙吹管数枝花。

鸳鸾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明代广西布政使参政邓云霄也在他的诗中描写了改火的习俗:

清明改火

野老送春茶,铜瓶汲井花。

钻榆新得火,对客瀹云芽。

根据《岁时广记》记载,某些地方还有清明淘井的风俗。开始用上了新的饮用水;而此时又到了收茶的时节,因此茶也是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曾在《东坡志林·记梦参寥茶诗》中提到过:“昨夜梦 参寥 师携一轴诗见过,觉而记其《饭茶诗》两句云:‘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梦中问:‘火固新矣,泉何故新?’答曰:‘俗以清明淘井。’”

新火,新水,新茶,正是恰如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词中描述的景象,让清明节更添了几分风雅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东京梦华录》还记载了清明时节开封人民踏青游玩的场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古时候的清明节也少不了一个固定操作,那便是祭祖扫墓,南宋高翥就曾在诗中记载了这一习俗:

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在古时的清明还有一个习俗——斗百草,又称“斗草”,最初是由采草药衍生出的民间游戏,斗草最开始原本是端午的习俗,但从宋代开始斗草便渐渐成为了清明风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词人晏殊就曾在《破阵子》中描述了清明斗草的现象: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相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当节气遇上节日,当欢愉伴随追思。虽然今天的清明习俗和古代有些许区别,但对于先人的追思怀缅和踏青出游仍然是不变主题。三天的小长假足够我们和家人朋友们一起出门踏青,感受美好的春日暖阳。

图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