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一个夜晚,卢永根在华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做了一场演讲。亲历者回忆,那晚没有灯光,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满了学生。卢永根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2019年8月12日,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农的老校长,走完自己将近90年的璀璨人生。今年是卢永根去世3周年,清明时节,受访者思念不减。
卢永根院士(1930.12.02-2019.08.12)
01
“家徒四壁”的百万富翁
2017年初,卢永根鼻子突然出血,确诊患癌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自觉时日不多,卢永根与夫人、华农教授徐雪宾商量:这些存折上的钱,不留给自己,也不留给女儿,都捐了,捐给华农。徐雪宾回复道:你跟我想的一样!
当年3月,老两口分两天将全部存款转入华农账户,一共8809446元。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捐赠的时候,他们就说不要宣传,不要拍照,我们把钱捐了就行。” 对于捐赠这事,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并不惊奇。赵杏娟说,钱是老两口一点点省下来的,每次学校有捐赠活动,卢院士都会捐千元以上。2015年,卢永根还说服哥哥,将老家两间价值上百万元的祖传商铺捐给当地小学,设立以父母姓名命名的教育基金,目前该基金奖励的师生已超过3000人。
这不是卢永根的最后一次捐赠。2017年底,卢永根收到了属于他的一张卡片——志愿捐献遗体纪念卡。
原来早在患病前,卢永根夫妇就双双办理了遗体捐献卡,准备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阿卢说,捐献遗体,是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徐雪宾说。
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俭。
作为中科院院士、老校长,卢永根夫妇只有一套连电梯都没有的老房子,直到80多岁,还得每天爬五楼上下。他们家里的摆设,则停留在上世纪:破旧的木沙发,几张破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满是书本文献的书桌上,放着用得发暗的台灯和发黄的白色座机,就连收音机也用了十几年,坏后修了再修。
卢院士家中的床。
平日里,卢永根常拿着一个半旧饭盒,与学生们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荤一素和二两饭。找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他慢慢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总会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
不同年份的老照片中,卢永根经常穿着同一件毛衣。
华农用这880万多元设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2018年首届教育基金奖励了4名青年教师,18名贫困学生。教育基金是开放的,再后来,众多华农校友持续捐款,爱心得以传承并扩大。
华农教授王少奎是第一批获奖者,她记得有一次卢老师给本科生上课时提到,丁颖老先生做一辈子水稻,特别爱惜粮食。到了老年,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以为掉了一粒米在身上,找了好久,后来才发现,是因为眼花,误把裤子上的破洞当作米粒。
02
在稻田中实现教育报国
卢永根是著名的水稻遗传育种学家,也是“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院士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曾协助丁颖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丁颖去世后,他继续主持并总结该项工作,参与撰写了《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这本巨著。
1963年8月,卢永根(右三)随丁颖院士(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他还带领弟子小心坚守着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资源。
华农教授刘向东是卢永根的学生,他说,“当时也没有像样的实验室,没有保存稻种的条件。每隔两年就要把土壤翻新,重新播种,工作量非常大,费力不讨好,一般人就放弃了。”但卢永根坚持了。如今,这批稻种资源已扩充到一万多份,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稻基因库。
许多珍贵稻种,都是他和学生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的。2001年,听说广东佛冈一处山上有野生稻,71岁的卢永根亲自出发寻找。山上无路,布满荆棘。到半山腰,卢永根已体力不支,但他坚持要去现场,学生们只好架着他慢慢往上爬。
最终,众人终于在山顶找到野生稻。老照片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在野生稻旁微微一笑。
从身强力壮到头发花白,沿着丁颖的脚步,卢永根走遍一切可能有野生稻生长的地方。图为卢永根在野生稻旁
卢永根在水稻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研究上也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他和学生张桂权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和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如今,这一设想正由张桂权逐步实现。
同为华农教授的张泽民是张桂权的学生,曾跟卢永根同在一个实验室。“住院前,他非常关注我国的粮食进口问题。他一直说,不能因为现在国际粮价便宜了,就不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张泽民回忆。
卢永根对中国农学教育的贡献也不可磨灭。
1983-1995年,卢永根连续13年担任华农校长。期间他大刀阔斧,破除学校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的不良风气,让不少优秀青年学者得以破格晋升,有人更是由助教直接晋升为副教授,年龄最小的仅29岁。人事改革力度之大曾轰动全国。
回过头来,这些人包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广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泰岭等,都是我国政界、学界的中坚力量。
1983年,53岁的卢永根(中)公派留学后归国。彼时,他的母亲和哥哥姐姐已在美国定居。母亲病重,家人劝他留在美国,甚至为他办好移民手续。
刘耀光也是卢永根的学生。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后,卢永根就一直写信给他,介绍国内和华农的情况。在卢永根的感召下,刘耀光回国发展并取得不俗成绩,于201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造就华农“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我的成长离不开卢老师的教诲,作为他的学生我受益良多。”刘耀光表示。
杨进昌曾就读卢永根的研究生。在他看来,卢永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扑在了工作和学校事务上。他回忆,卢永根一有时间就“见缝插针”,抓紧指导研究生,跟学生一起下田插秧、割水稻、耙田。
在卢永根的邀请下,袁隆平、谢华安等一大批业界权威特意来广州为华农的研究生授课。卢永根还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开会从不迟到,说“这是对自己的考验,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卢老师要求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不能弄虚作假。学生的综述、调研报告和论文,他都认真修改,具体到标点符号和句型调整,为的就是让表达更严谨。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语文老师!”杨进昌说。
“在那些不为人见的日日夜夜,他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道路。”当年获得破格晋升的华农原校长骆世明说。
卢永根(中)在稻田中指导学生。
03
“香港仔”的毅然转身
经历过时代风浪的人,总是成长的更快。
卢永根祖籍广州、生于香港,16岁便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岁便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直至去世,党龄长达70年。
他从小着家中有电话、出入有汽车的优渥生活。1930年12月2日,卢永根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行高级职员。由于排行老四,被称为“四少”。
童年时期的卢永根与父亲、大哥合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41年,香港沦陷,小学六年级的卢永根被送回乡下避难。在全民族抗战的战火硝烟中,目睹离乱场景,经历颠沛生活,卢永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或许从那时起,救国图强的种子就在他心中种下了。”徐雪宾说。
1943年,卢永根重返香港读中学。16岁时,他以笔名平原写下一首诗:“假如那么的一天到来哟,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人人有饭吃……假如那么的一天到来哟,人人有书读,人人都是诗人,都是音乐家……我们的生活啊,就是诗境。我们的语言啊,就是音乐。”
那是年少的他对农业与未来的美好愿景。
1949年,党组织安排他奔赴广州迎接解放。加入地下党本已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内地将面临更多威胁。但卢永根毫不犹豫,在考入广州的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后,便开始秘密从事地下学联工作。
解放前夕,卢永根在广州参与大学生游行。照片上的他倚在挂着横幅的旗杆旁
从生活优渥的“四少”转身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现实客观世界的推动,更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强烈使命感。
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生活回内地?
2018年年初,卢永根当选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躺在病床上的他,回忆起1949年8月9日,只有19岁的他宣誓入党的情景:“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这些还记得!”
他说:中国人是守诺的,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
杨进昌回忆,卢永根几乎从来不讲自己在香港的经历。如此纯粹的爱国情感,常人或许无法理解。但从卢永根写的《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等文中或许可以一探究竟。
1984年的一个夜晚,卢永根在华农作了一场演讲。亲历者回忆,那晚没有灯光,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满了学生。卢永根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卢永根触动我们去反思,人一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华农教师王慧说。
在卢永根人生的最后阶段,杨进昌去医院探望,两人谈论最多的还是工作上的东西。“卢老师最关心的还是企业发展,农业服务、三农政策、中央一号文件……”和卢永根聊天,杨进昌从未觉得他是一个病人。
卢永根逝世后,为了少给学校添麻烦,87岁的徐雪宾主动搬离学校,自费住进养老院。目前,杨进昌正和大家策划为徐雪宾的九十岁大寿庆生。
“想对卢老师说,弟子们想你了。总觉得他还没走,就在我们身边,好像还有很多话没说,想和卢老师汇报工作、聊聊家常。”杨进昌说。
“卢院士的精神涉及方方面面。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执着。”赵杏娟表示,“我觉得无论是对科研、对教育、对党和国家,用‘执着’来形容他,或者传承他的精神,都非常适合。”
清明已至,华农校园内的卢永根雕像前,鲜花遍地。人们不会忘记。
记者丨张植宏综合采访整理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