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歧堂
来源:简书

今日说起云门寺可能没有几个人能知道,若是提起《兰亭序》,但凡读过几天书、写过几天毛笔字的一定都会扯上两句。我若再说没有云门寺便没有今日之兰亭盛况的话,相信一定会被很多人狂喷。

但事实却是这样!

一个若大山阴城宁可花费白银若干也要争来不知真迹是何物的“兰亭”冕冠,也不去花一毛钱修葺眼前的一座千年古寺。这是何等的可笑!

一个公案必须先说明白了,你们就知道我说这句话的由来。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王献之云门山旧居,诏建云门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今寺内还保留“先砚池”遗迹(下图视频中小池即是)。于是,云门寺在晋代开始便成了与兰亭齐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南朝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留有铁门槛、笔冢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启重寺僧智永、惠欣(两人皆以书名),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敕改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

唐太宗死后,《兰亭序》又流落何处呢?至今众说纷纭,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唯一一点没有争议的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兰亭序》是摹本,绝对不是真迹。

再说云门寺。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可谓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安帝义熙三年(407)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旷、竺道壹先后招之。

云门寺曾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任住持者皆系当时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为东晋一代名僧。随后相继还有法旷、竺道一(壹)、支遁、昙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圆信、湛然、重曜、净挺、辩才、允若、具德礼、王门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昙一,前者创“即色空”学说,后者创了“幻化宗”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云门寺鼎盛时期曾热闹非凡,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hè),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dí )也。”从此可以看出当年之盛况。

另据《康熙会稽县志》中的记载和云门寺图上可以看出,进入峡谷之后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写着“云门古刹”的石牌坊,然后是辩才塔、“卓立云门”石牌坊、雪峤塔、五云山亭、火者塔然后走过五云桥到达云门寺的山门前面,寺前面还有一片枫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云门寺当时的云门寺有五进之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两边各建有两排长长的厢房。寺院的周围还有铁门限、溪风阁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2012年我初到山阴便来访云门,彼时寺院四周已被民房挤占,洗砚池仅剩下一池清水,大殿业已破败不堪。我便大胆设想倘若有兰亭十分之一的场地也便够了。兰亭不仅有数十亩大小的场馆,门票便须四十块,政府还建了兰亭学院,更是气派恢弘。近两年兰亭奖移驻山阴之后更是门庭若市,四方书法爱好者皆来走动,大有朝圣之势。

而云门寺主持清惠师傅却需要四方奔走化缘,好不容易翻修了大殿,已无力再行扩建其他地方。前两日微信朋友圈翻到清惠师傅发了一则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谐共处”的图片(如上图所示),乍一见不由乐了,再一深思便生出无数感慨。

千年古寺重建之路漫漫修远,盼云门寺早日重现当年盛况!

丁酉四月二十八日适药王菩萨圣诞 妙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