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爆发的战争中,很多人发现,坦克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因为双方并没有爆发什么大规模的战斗,但双方损失的坦克数量已经逼近3000大关了;而更让人咂舌的是毁坏一辆坦克极为容易,而且方式更隐蔽了,这让人不由怀疑,坦克真不行了吗?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坦克的前世今生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坦克最初是由英国人发明的,时间是1915年,英国人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出坦克样车;而后在1916年时研制成功Ⅰ型坦克,此后欧洲各国开始研发这种新式作战兵器;战争是最能验证兵器的方式,也是催化兵器快速完善及成长的方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法国和德国共制造了近万辆坦克。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并未作为作战主力出现,但很多有远见的军事家都已经看到了坦克身上的无限潜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诸多关于坦克的军事理论出现,其中以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和查尔斯·富勒以及德国的古德里安最为有名,哈特较早倡议“机械化制胜论”,强调装甲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将起决定性作用,富勒提出了以装甲部队纵深突破造成敌人战略瘫痪为核心的一整套在机械工业时代准备和进行战争的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古德里安就是在两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装甲部队的想法,完善了装甲战理论,并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形态发展的推动者,故而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装甲部队所向披靡,坦克是速度、防护力以及火力的完美结合体。

受德国的影响,当时主要的强国都在加紧研制新式坦克;当时世界上最为有名的坦克分别是德国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苏联的T-34坦克和IS-2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和M26“潘兴”坦克,英国的“萤火虫”坦克和“百夫长”坦克。总之,坦克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称之为百花齐放也是毫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各国坦克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毕竟坦克造价高昂,维护保养也是不容易,而且世界大体上趋于和平,因此研发新坦克的欲望不强,大多是在旧有坦克上进行升级改造;就算是大国研发新坦克,也很少会大面积装备部队,最多装备几个精锐装甲部队,一是作为国力彰显,二是作为技术储备。

类似库尔斯克会战以及北非战役那样让人热血澎湃的超级坦克大战,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高精尖的装备陆续出现,其中就包括号称坦克克星的武装直升飞机以及单兵反坦克导弹,让坦克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高昂的造价却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才是坦克日益被唱衰的一个最关键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坦克真的落伍了吗?非也,其实看过二战历史,尤其是对德国作战方式感兴趣的朋友应该会发现,其实坦克最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就是巷战,这也是为何莫斯科会战时,古德里安没有贸然攻城的最重要原因。坦克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火力以及防护,其中速度是关键,本质上,可以把坦克理解为穿了一身装甲、能移动的大炮。

如果速度受到限制,那不就成了“靶子”了么?而且由于坦克体积大,所以还是十分明显的“靶子”;所以在二战时期,德国往往都是坦克一直在冲锋,很少会进行攻坚战,大迂回、穿插进攻对方的机动部队,而且还有大量步兵及其他兵种辅助,以防被偷袭;所以在真正的地面战场上,能抵挡住坦克大面积冲锋的,只有同等规模的坦克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