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的提出,使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进入加速期,近期《“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相继发布,更为地热能产业高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我国地热能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如何把握地热领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能源饭碗牢牢端在手里,不仅需要我们十几年、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更需要大批高层次地热人才前仆后继投身到这场革命中。
地热能的系统性开发利用涉及到地球物理勘探、钻井、热泵、建筑节能等“地上”、“地下”技术的有机融合,需要工程勘探、水文地质、地源热泵、运维调适等领域通力合作,同时需要各领域共同面对开发利用中伴生的传统与新兴风险。地热人应当打破领域边界,勇于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具有明确专业背景、复合知识结构、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新工科高层次地热人才,以满足地热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智能地球探测等,均与地热能开发利用紧密相关。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知识结构体系的差异,导致专业型地热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与专业的工程实践环节。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应当进一步加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结合现有专业与学科发展基础,适时将“地热能工程专业”与“地热能工程学科”发展提上日程,推动地热行业向纵深发展。
2021年教育部即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加大碳中和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作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地热能工程专业”,其知识体系应包括地质学原理与方法、水文学原理与方法、以及热科学原理与方法;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可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下水动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及流体输配管网等;同时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野外试验基本技能、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地热能工程学科”应结合地热能开采与利用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调查研究、检索和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综合分析、设计计算、试验研究、数据处理、计算机应用、绘图、编制技术文件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其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特色,尽可能丰富相关选修课程,将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家国情怀融入到各学习与实践环节中,开阔多层次地热人才学术视野,加深对“地热能工程学科”内涵的理解,掌握解决地热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路径。
美好愿景的实现,离不开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将“地热能工程”及时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以提高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地热人专业综合能力为主线,大力开展地热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而今正值地热领域发展的承上启下之时,急需大量高层次地热人才加入这场战斗。今后可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业务培训与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度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重大示范工程等创新平台,为凝聚和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地热科研团队奠定坚实基础。以上,是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的一点儿浅显理解,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期望地热人共同努力营造更好的地热人才培育环境,助力地热行业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原文刊登于2022年3月刊《中国地热》杂志。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人工环境工程学科责任教授、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征稿启事:地热加面向业内人士征稿,凡与地源热泵及地热能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生产管理及施工应用等方面的稿件均可投稿(含技术论文、新闻通稿、企业资讯等)。投稿邮箱:direjia@126.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