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亿曾经是伊甸园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为房企的潘多拉魔盒。那些曾经鼓足劲冲击千亿的房企,已经有无数家成为暴雷潮中的浪花。

文|本元

编辑|楚明

这两天,估计德信中国董事长胡一平有些懵逼。

作为一家没有被爆出啥流动性风险,以及巨额短期债务的房企,德信中国突然迎来了标普评级的全面下调。

4月2日,标普全球评级将德信中国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B-”,并将其担保的美元票据发行评级从“B-”下调至“CCC+”,上述评级均被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

标普指出,评级下调反映了该机构的观点,即推迟公布经审计业绩表明,德信中国的信披、治理和风险管理较为薄弱。考虑到当下行业整体的疲软情绪,这可能会进一步破坏其合同销售、银行关系和资本市场准入能力。

从标普言辞来看,评级下调的原因,在于德信中国无法按期公布年报。受消息影响,德信中国的2022年12月到期美元债大跌9个点。

但是说实话,各家房企的年报都在延迟,能交出来的凤毛麟角。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德信中国即将到期的美元债

作为房企极度依赖的融资手段,美元债成为高悬在很多房企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据不完全统计,花样年、瑞安、弘阳、远洋、朗诗、时代、合景泰富、龙光和华南城等房企,对美元债融资渠道依赖度都非常高。

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眼下德信中国便有燃眉之急。

目前,德信中国存续美元债两只,存续规模5.48亿美元,分别将于2022年4月23日和12月3日到期。

其中,4月份到期的美元债,虽然德信中国不断在回购,但是回购金额实在太低了,仅占发行额的6.625%。

而且,距离4月23日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真的是现金流充足,这个时间点也应该存入受

托人的指定银行账户了。

然而,德信中国却表示,公司将继续监察市况及其财务架构,并可能于适当时候进一步回购2022年票据。

还回购个啥,4月的美元债眼瞅就到期了。

因此,从目前回购进度以及评级下调消息面来看,对债券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在民营房企美元债纷纷暴雷的当下,投资人恐慌情绪可想而知。

胡一平逆势加仓

借“高利贷”也要冲千亿

倒在这波暴雷潮中的民营房企,大多有一个共同点——激进。

1995年成立的德信曾被冠以“浙系四小龙”之一的称号,随着董事长将千亿梦提上日程,这家地域性房企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开始高杠杆冲规模。

2019年2月,德信中国登陆港交所时,便喊出三年时间跨入“千亿阵营”的豪言壮语。

为了董事长的激进梦想,即便在行业已经开始呈现下行趋势的时刻,德信中国依然蒙眼狂奔。

冲击千亿,首先要看规模。因此,德信中国开始四处拿地。

据《每日财报》统计,2020年前五个月德信中国已经耗费逾116亿元在公开市场拿地。

此外,在2020年上半年仅实现257亿元销售额的情况下,德信新增土储投资215亿元,同比增长37.5%,新增土储建面286万平米,为同期121.5万平米销售面积的两倍。

即便是已经有房企开始暴雷的2021年,德信中国依然看不到危机,选择逆势加仓。

据悉,2021年,德信中国合计取得 32 幅地块,新增总建筑面积约 581 万平方米。主要位于杭州、温州、湖州、宁波、南京、武汉、成都、广州、台州及郑州。

此外,截止2021年年末,德信中国合计持有 163 个项目,土地储备约 1913.02 万平方米,其中 138 个项目位于长三角地区、余下的 25 个项目分别位于珠三角、成瑜双城经济圈及长江中游经济带等地区。

了解德信中国的人,或许都曾被他们拿地的疯狂所震撼。

2020年,德信经过287轮竞价,以上限价格15.92亿元,拿下台州项目;2016年,经过74轮竞价,以 6.1亿元抢下宁波高新区纯宅地;2017年旗下公司历经8小时20分、90轮的拉锯式报价……

要知道就连头部房企都开始战略收缩,而这样一家小小的区域型房企,到底哪来这么多钱四处抢地?

众所周知,与紧张的财务状况和激进的拿地策略,相伴的往往是高融资成本。德信中国的钱也大多都是借来的,而且堪称“高利贷”。以美元债为例来看:

2019年7月,发行了于2021年到期的2亿美元12.875%的优先票据;

2019年11月,又额外发行了1亿美元2021年到期的12.875%的优先票据;

2020年1月,又发行了于2022年到期的2亿美元11.875%的优先票据;

2020年12月,发行于2022年到期的2亿美元9.95%优先票据(实际利率11.514%)。

除了公开债券、银行融资等渠道,这些年支撑德信中国大规模扩张的主要助力,还是非标融资。

通过天眼查数据,可以看到德信中国旗下诸多子公司的股权抵押给了民间机构,其中德信地产设在各地的企业管理公司、咨询公司等,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1年至今年,德信集团及其一级子公司,通过向各类合伙企业、投资公司以及信托的股权质押融资发现,仅此类非标融资去年1年就高达28笔。而德信地产方面,几乎将所持有标的公司的100%股权都做了质押。

然而,一系列高杠杆操作下来,德信中国三年千亿梦彻底梦碎。数据显示,2021年德信中国实现合约销售额739.8亿元,同比增长16.4%,但全年千亿销售目标未完成。

但尴尬的问题并不在于,如何为董事长胡一平圆当初的狂言,而是冲击千亿带来的现金流枯竭,以及高负债偿还的一地鸡毛。

年内超百亿短债

明股实债背后藏债务黑洞

除了即将到期的美元债,德信中国年内到期债务相对于公司体量而言,也是非常恐怖。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德信中国总负债规模952.39亿元,相较于2020年的799.92亿元,负债规模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德信中国的银行及其他金融借款借款308.96亿元,比2020年底2020年底的256.88亿元同比增长20.3%。

其中,有157.64亿元将在一年内到期,这一数据比2020年底的87.38亿元增加了80.4%。

虽然目前德信中国称其账上无限制现金余额仍有166亿元,能够完全覆盖短债。但是需要注意,这些现金超过三分之二的现金处于合资项目公司层面。

这些合资项目占用的钱也不见得能用。如2021年12月底,温州凯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被宁波鄞州区法院冻结了2.04亿元人民币股权,被执行对象是宁波蓝光置业有限公司。

工商信息显示,温州凯旭投资是由蓝光发展持股51%、德信地产持股30%、嘉兴诚璟持股19%的合资公司,注册资本金4亿元。

该项目控股方的股权被司法冻结,不仅会影响后续项目开发进度,也削减着德信账上的现金。

不仅如此,调表作为房企惯用伎俩,不少房企都会将负债腾挪出表。德信中国也不例外。

据媒体报道,德信中国去年公开的信托融资,仅发行了一笔“AQ611号(德信徐州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去年5月底成立,融资期限18个月,融资金额2.56亿元。

该笔融资由德信地产有限公司根据约定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抵押人徐州德田置业有限公司根据约定提供抵押担保,徐州德田的两家股东分别出质相应股权给信托公司。

从目前股权关系上看,徐州德田置业已经和德信中国没有关系了,但公司法人代表周胡兵,与德信地产徐州公司的法人代表为同一人,这本身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将债务挪至表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德信中国的少数股东权益规模大增,与少数股东益占比不匹配,存在一定明股实债嫌疑。

1995年成立的德信地产,到今年就27岁了。即便步入而立之年的德信中国,或许很难再说出——三年时间跨入“千亿阵营”的豪言壮语。

毕竟,眼下活下去都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