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美国上空,远远看去十分震撼,而升起这面旗帜的人却是一名“老外”。

作为一个印尼人,这名“老外”只讲中国话,并声称自己是中国人。

五星红旗飘扬在美国上空升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星红旗飘扬在美国上空升起

不仅如此,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他还主动为中国捐献了上万的物资,并且呼吁海外华人一起支援祖国,为我国抗击疫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不是中国人,却自称是中国人,这位特殊的“老外”到底是谁呢?

他又为何对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2

这位自称中国人的“老外”是美国一家跨国公司的总裁,虽然他是印尼人,但却有一个响亮的中文名------熊德龙。

要说起熊德龙与中国的渊源,还得从他的身世开始说起。

1947年,熊德龙出生在印度尼西亚,是个地地道道的印尼人,但不幸的是,就在他出生后不久,便被亲生父母遗弃了。

据悉他身上有着荷兰和印尼两种血统,是个混血儿。至于他的亲生父母是谁,熊德龙至今都不知道。

熊德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德龙

虽然很不幸成为了弃婴,但幸运地是,在他两岁时,被一对在印尼打工的中国梅州夫妇熊如淡、黄凤娇领养了,并给他取名为熊德龙。

“他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我的父母是中国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是他们的孩子,所以我也是一名中国人。”熊德龙面对镜头曾这样说过。

能够让养子把养父母看做亲生父母,又能让孩子如此感恩,由此可见熊氏夫妇在熊德龙身上倾尽了多少爱和心血。

当年熊氏夫妇为了生活,背井离乡来到了印尼,夫妻二人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小面点店,每天都需要早起贪黑地做面点、售卖面点,虽然辛苦,但也算能糊口。

夫妻二人非常喜欢孩子,但多年来二人一直没能怀上自己的孩子,所以便通过收养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当父母的愿望。

其实熊德龙并不是他们第一个收养的孩子,在此之前他们家里已经收养了三个女孩了,夫妻两人始终把这些孩子们视如己出。

熊德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德龙

而熊德龙之所以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正是因为受到了熊氏夫妇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夫妻二人从小长在中国,接受的都是纯正的中式教育和思想,所以二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遵循的中式教育。

在熊德龙印象里,小时候,父母收摊回家后,母亲黄凤娇总是在吃过晚饭后,将姐弟几个叫到一起,给他们唱家乡的山歌,教给他们背诵《增广贤文》。

孩子们不理解句子的意思,母亲黄凤娇就一句一句地解释,告诉他们这其中蕴含的做人道理,就这样,熊德龙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中慢慢长大了。

熊氏夫妇为人非常友善,邻居们有什么困难都很乐意找他们帮忙。

而熊德龙也在夫妻二人的言传身教下懂得了很多优良的中国传统美德,比如“远亲不如近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等。

熊德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德龙

这些品质都为日后熊德龙的事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让熊德龙对中国的好感直线上升。

后面发生的一件事情更是让熊德龙对中国的喜爱和向往达到了顶峰。

3

1963年,熊氏夫妇的店在经营上遭遇了一些挫折,没有很好的收入,所以这一年,他们家过得很拮据。

之前熊氏夫妇每年都会往老家寄钱,但令熊德龙意外的是,即使在家里马上揭不开锅的情况下,他们竟然依然选择寄钱回家。

这天下午,母亲黄凤娇带着熊德龙出了门,随后母子二人来到了一家当铺,母亲当着他的面,将自己唯一的首饰----一个手镯当掉,并把换来的钱寄回了梅州老家。

“妈妈,我们家也没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寄钱回梅州呢?”熊德龙不解地问道。

熊德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德龙

母亲黄凤娇一改往日的温柔,严肃地说,“孩子,你要记住,再苦再穷都不能忘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中国梅州才是真正的家。”

母亲的话深深印在了他的脑子里,让他对于中国有了更大的执念,他发誓以后一定要回自己“真正的家”去看一看。

也就是这一年,家里没有富余的钱再供熊德龙上学,于是年仅16岁的他便选择了辍学打工。

经过多方寻找,最后,熊德龙入职了一家海绵厂,正是这份工作,让他产生了自己创业当老板的想法。

他每天在车间辛苦劳作着,但收入却并不高,而老板却越来越有钱。他明白,自己在这儿干一辈子可能到最后自己依然是个工人,这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让他害怕。

于是他决定自己闯一闯,从这以后,熊德龙比之前工作更加认真了,而且每天加班到很晚。工厂的每一个生产流程他都有参与。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他很快就将工厂的一整套生产流程烂熟于心了。

熊德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德龙

于是在两年后,熊德龙用自己所有的积蓄租了一个100平的厂房,开设了属于自己的海绵厂。虽然厂子很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就这样,在熊德龙的认真经营下,工厂的收益慢慢有了起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仅让熊德龙失去了工厂,还背上了一大笔债务。

但正是这件事,也让熊德龙感受到了家人的重要性。

这天,正在家中熟睡的熊德龙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焦急地喊道:“熊哥,厂子着火了,你快来看看。”

熊德龙听完赶忙前往工厂,等他到达时,厂子只剩下了一片狼藉,眼看着自己的心血全部灰飞烟灭,熊德龙不禁大哭起来。

这时两个人来到了他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熊德龙一看,来人正是自己的父母,于是更加委屈难过起来。

熊氏夫妇看着伤心的儿子,当即做出了一个决定:卖掉房子和店铺,帮儿子重新开始。

熊德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德龙

夫妻二人将房子店铺卖掉后,又找亲戚借了一些,一共筹到了十八万,老两口把这十八万全都交到了熊德龙的手里。

“儿子,咱们是一家人,一家人就是要同甘共苦!这些钱,你拿着。”

熊德龙眼含热泪,不知如何感谢他们才好,心想:虽然他们没有生下自己,但是却将自己养大,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二老。

熊德龙拿着这些钱开了他的第二个厂房,因为房子已经卖掉,于是一家人就挤在厂房的小角落里生活。

新厂房的发展没有让熊氏夫妇失望,在熊德龙的打理下,很快就接了几单大生意还清了债务,不仅如此,还给父母买了房子,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但熊德龙并不想止步于此,瞅准商机的熊德龙又先后投资了餐饮行业、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甚至还将公司开到了美国,成为了一个大型的跨国集团的公司。

此后,熊德龙一跃成为了商业大佬,坐拥千万资产,但成功后的熊德龙一直记得母亲告诉他的话---不能忘本。

他一直心心念念着他从未去过,但又再熟悉不过的“家乡”梅州。他一直认为没有他的养父母,就没有他的现在,于是知恩图报的他决定前往家乡进行探望。

4

1978年,熊德龙第一次踏上了梅州的土地,虽然是第一次来,但是看着那些与母亲有着同样口音的乡亲们,他竟然感觉无比熟悉。

“我感觉我找到了我此生的归宿。”熊德龙深吸了一口故乡的空气。

熊德龙(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德龙(中)

熊德龙来到梅州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了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姥姥,此时老人已经九十多岁,并且已经双目失明很多年了。

但令人惊讶的是,她一摸熊德龙的脸,便认出了他,“我的大外孙啊!”

熊德龙看着姥姥慈祥的笑脸,在心里想道:姥姥既然认了我,那我就是这个家的人,我一定要为家乡,为国家做点什么。

熊德龙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这之后的三十年里,他无数次回到梅州,为梅州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熊德龙小时候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并没有完成学业,这是他的一大遗憾。

长大后的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为梅州市三角镇的小学捐献了一大笔资金,用于改善梅州的教学条件。

更是在嘉应大学创办期间,以个人名义捐了人民币210万元,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德龙会堂。

不仅对教育事业非常上心,熊德龙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也很关心。自从1979年以来,他为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和市华侨博物馆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捐赠了两千万人民币。

熊德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德龙

当时曾有人问过熊德龙,“你为中国做了这么多事情,是为了想要打开中国市场,从而赚钱吗?”

面对这样的质疑,熊德龙不怒而笑,“我之所以回到中国,为中国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给自己日后赚钱行方便,我只是在履行对我父母的诺言,让我的家乡不再深陷贫穷当中。”

事实证明,熊德龙的初心确实如此。

2020年,熊德龙又一次为了梅州的教育发展捐献了500万元的设立奖教金,甚至为了使这一优良传统能够持续下去,他还表示,此后每年都会拿出100万元奖励梅州当地的优秀教师。

在他的努力下,梅州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就像熊德龙说的那样,“我没有一滴中国血,但是我有一颗百分百的中国心,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对中国的热爱,也践行着中国的优秀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