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容洞唐、慕容维维

笔者之前在一文中简单说了一下,十六国的四个阶段。第①阶段:前凉、成汉、前赵、后赵;第②阶段:前凉、前秦、前燕;第③阶段:后凉、后秦、西燕、后燕;第④阶段:南凉、北凉、西凉、西秦、胡夏、南燕。

有读者建议,做一个中国历史年表出来。这样看起来更直观,也不会迷糊了。因为凉州的史料真的是浩如烟海。为了让老乡更好了解武威的历史背景,我们把《凉史》的章节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分为:月氏、匈奴、秦、西楚、乌孙、休屠、西汉、新朝、窦融、东汉、曹魏、西晋、秃发树机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胡夏、高昌、北魏、莫折念生、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周、大凉、Hor、吐蕃、温(吐谷浑)末、六谷吐蕃(浑) 、大理、西夏、元、明、清。

▲中国历史年表(局部)

这样的划分,意在让大家方便了解凉州历史的波澜壮阔。本篇文章要说的,是唐末至宋初这一段中的“凉州温末”

吐谷浑灭国后其青海故地一直由吐蕃论氏家族统治,后来吐蕃王室与论氏家族发生冲突,论氏噶尔家族在吐谷浑故地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并动摇。武则天圣历元年(698 年),吐蕃王室与论氏家族斗争日趋激烈,对论氏家族率军讨伐,论钦陵自杀。圣历二年(699年),其弟赞婆和论钦陵子论弓仁率所部吐谷浑归朝。《资治通鉴》圣历二年十月条云:“丁亥,论赞婆至都,太后宠待赏赐甚厚,以为右卫大将军,使将其众守洪源谷。”胡三省注云:“洪源谷在凉州昌松县界。”可知,唐把这两次归投的吐谷浑部落约 4 万人安置在河西一带,其中凉州昌松县界位于武威南山,和吐谷浑王族先茔所在的神鸟县相连接,这里是防御吐蕃的要地。(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武威吐谷浑王族墓选址与葬俗探析)*论弓仁及论氏家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内附凉州的。

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九月,在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之后,吐蕃噶尔·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周朝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帝国的赤都松赞普发动政变,消灭论钦陵。噶尔·东赞第三子赞婆与论钦陵之子噶尔·莽布支,即论弓仁,率部众和吐蕃族人投奔周朝凉州洪源谷(武威市天祝县境内),官右玉钤卫大将军,并且以“论”为姓。

吐蕃大论论弓仁和叔叔率宗族内附凉州,这是继续慕容诺曷钵内附凉州后的,第二次凉州会谈。清朝著名学者张澍说的武威论氏始祖,就是吐蕃论弓仁。凉州论氏“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以望立堂,设立论氏武威堂。

《资治通鉴》卷206有记载:(圣历二年)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尚幼,论钦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诸胡畏之。钦陵居中秉政,诸弟握兵分据方面,赞婆常居东边,为中国患者三十馀年。器弩悉弄浸长,阴与大臣论岩谋诛之。会钦陵出外,赞普诈云出畋,集兵执钦陵亲党二千馀人,杀之,遣使召钦陵兄弟,钦陵等举兵不受命。赞普将兵讨之,钦陵兵溃,自杀。夏,四月,赞婆帅所部千馀人来降,太后命右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将骑迎之,以赞婆为特进、归德王。钦陵子弓仁,以所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拜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

▲凉州(今武威市)

论弓仁有二子:长子论诚节(又名论卢),袭父郡王爵,任朔方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后进封武威郡王、太子太傅。次子论诚信(又名论旧久),官拜大将军。其子孙皆以“论”为姓。

由此诚恳建议:考古队一定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凉州,持续开展勘探工作。除了已经探明的23座吐谷浑墓葬,吐蕃论氏也要认真查探,争取为凉州会盟提供更多的实物依据。党夫人死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从680年~739年之间埋下的人还是比较多,扩大侦测范围是接下来考古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周朝长安二年(702 年)九月十五日,其赞普遂遣大臣论弥萨来求和。十九日,则天后宴论弥萨于长安大明宫之麟德殿,奏百戏于殿庭。论弥萨曰:“臣生于边荒,不识中国音乐,乞放臣亲观。”则天许之。观后,论弥萨等皆相视喜笑,拜谢,曰:“臣等自来至圣朝,前后倍蒙优待,又得亲观奇乐,使不虚度一生。自顾卑贱,不知如何报答天恩,唯愿太后万岁。”时凉州都督唐休璟在朝,亦预宴,弥萨屡窥之。太后问其故,对曰:“洪源之战,此将军勇猛无敌,故欲识之。”太后大悦,擢休璟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

周朝长安三年(703 年)末,吐蕃南境属国泥婆罗门等皆叛,赞普器弩悉弄自往讨之,卒于军中。自是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器弩悉弄之子弃隶蹜赞为赞普,时年七岁,吐蕃始衰。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正月,遣鸿胪卿崔琳报使于吐蕃;三月,琳归,吐蕃使者称金城公主求《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谏勿与,曰:“东平王,汉之懿亲,求《史记》、《诸子》犹不与,况吐蕃国之寇仇,今资之以书,使知用兵权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事下中书门下议之。裴光庭等奏:“吐蕃聋昧顽固,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赠以诗书,庶使渐陶声教,归化中华。休烈徒知书有权略变诈之语,不知忠信礼义皆从书出也。”玄宗说“对”,遂与之。

唐朝咸通二年(861年)终将凉州再次纳入大唐版图,至此,长安与河西终于连成一片。《宋会要辑稿·方域二十一》“西凉府” 条记载,该时期唐政府曾遣郓州兵 2500 人前往凉州戍守,此为唐朝直接管辖凉州。《归义军僧官书仪》中,被归义军文人视为唐政府赐予归义军的“防秋兵马”,学术界一致认为应是指唐政府所派遣的郓州兵,唐朝跳过张义潮直接管辖凉州。

温末咸通二年(0861 年)张议潮向唐朝廷进表,收凉州,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近传温末隔勒往来,累询状人,皆云不谬。伏以凉州是国家边界,温末百姓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孙,国家弃掷不收,变成部落,昨方解辫,只得抚柔,归义军不过是当时割据河陇众多势力中的一个,凉州这个西北核心,彻底成了温末政权的都城。

▲温末政权世袭表(制图:慕容维维)

温末咸通三年(0862 年),吐谷浑始入贡,凉州温末在唐朝占下凉州的第二年,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政治集团,并与唐王朝建立朝贡关系。同时,归义军也确实没有收服凉州温末的实力,虽然张议潮时期归义军一度在河西非常强势,但也仅能将温末逐出自己的辖区,谈不上将其纳入麾下,更没有能力给予其毁灭性的打击。

温末乾符元年(0874 年) 十二月初,“回鹘屡求册命,诏遣册立使诣其国,会回鹘为吐谷浑、温末所破,逃遁不知所之”。可见即便是令归义军极为头痛的甘州回鹘势力,也在温末和吐谷浑的打击下,一度被逐出甘州区域,归义军晚期,温末已经牢牢控制了凉州周边区域。《资治通鉴》

法国学者石泰安(P.A.Stein)提出“温(嗢)”为“vbon”或“dbon”的对音,“dbon”为吐谷浑王称号,为“侄、甥”之义,而“末”为“dbav”的对音,dbav 族人是西藏北部游牧部落,于吐蕃占领河陇时期来到了该地。即嗢末是吐谷浑和吐蕃本部论(dbav )族组成,吐谷浑人在吐蕃国内的地位仅次于吐蕃人,吐谷浑王与吐蕃王室联姻,曾担任吐蕃大相dbav 族则系吐蕃本部古老氏族,族中成员曾经多次担任吐蕃大相等高级官员。

需要指出的是,前引王忠先生文认为:根据元昊自号及其属族的改名和不同译名,尤其有关西夏文献及藏文典籍中称西夏王为“吴玛”,而疑吴玛 、嵬名、于弥与浑末、嗢末皆一声之转,西夏即由嗢末部落发展而来。西夏始祖拓跋思恭 ,疑即嗢末首领。今结合李行素墓志称嗢末为“羌”和“羌股”,尤其结合凉州晚唐五代,乃至宋初的地域民族构成与历史沿革来看,早在唐前期,唐朝将大量归顺的党项、苏毗、吐谷浑等民族迁移至河陇及朔方诸州,凉州境内就有很多,所以王忠先生的这一结论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才是。

▲伦文叙 伦以谅 伦以训 伦以诜


文章的最后,补充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典故“无与伦比”

论弓仁其后裔大多汉化改称为:武威伦氏。武威伦氏一门,在明朝时期出了四位进士。杜佑注解:“禄东赞之子论钦陵,本姓‘薛’氏,世为大论,后遂以官为氏。”姓氏学界一般认为,在此前,中国没有论氏,论氏始自吐蕃之“以官为氏”,后汉化称论氏,族人大多融入汉族,汉化族系后有改为伦氏者

伦文叙,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连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考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伦文叙长子伦以谅,正德丙子(1516年)举乡试第一。正德十六年(1521年),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秉黜者忌其才名,出为陕西道御史。

伦文叙之子伦以训,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举人,十二年(1517年)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伦文叙第三子伦以诜,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武选司郎中。怎么样,这就是武威的古时候的学霸是不是“无与伦比”?

END

*本文作者简介:慕容洞唐,别名契苾小优,字优,原名冯洞唐。祖籍洛阳,源于赵郡。致力于凉州文化和洛阳文化的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主张将《凉州词》、前凉王陵、铜奔马“IP私有化”。*本文特邀作者:慕容维维,别名独孤神威,字维,毕业于某985下设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攻突厥学、鲜卑学、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史研究的信息检索和数字化。*笔者才疏学浅,如有遗漏错误还请各位同仁同学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