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曾说“不行,封3、5天也不行。”但上海最后还是封了,而且预计要封到5月中旬。

后来吴凡沉寂了,本以为会沉寂很长一段时间,没想到4月9日,吴凡又在接受采访时发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9日,吴凡接受采访时提到,现阶段防疫,“躺平”是不行的,在“清零”和“躺平”之间选择第三条道路,即允许病毒低水平流行,也是不行的。

我们仍然要因地制宜,因时因势采取防控措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 “动态清零”。

主要由5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病毒是持续变异的,未来为变异成什么样不确定。病毒一开始是原始形态,典型代表是武汉刚刚爆发疫情的时候,病毒毒性很强,传播力也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是德尔塔株,典型代表印度疫情,病毒毒性有所削弱,但传染性增强不少。再后来有变异成了奥密克戎,毒性再次削弱,但传播力继续增强。

以后病毒一定还会变异,但是不是变异成毒性更低,但传播性更强并不见得,所以和病毒共存是行不通的。

二是人群免疫行不通。西方很多国家最终和病毒共存了,于是我们也有很多声音发出来,既然别人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起来奥密克戎毒性变弱了,我们的重症患者也减少了许多,但香港的确的死亡率告诉我们,奥密克戎仍旧不可小觑。

外国的共存,其实是付出了很高代价的,西方很多国家经过多伦传播,是以很多人,尤其是很多老人的被淘汰,换来如今的局面。

我们不行。虽然中国虽然经历了武汉疫情,上海疫情,但我们一贯坚持以人为本,没有发生全国性质的人员自然淘汰,我们不具备群体免疫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点很重要,那就是中国老年人口基础更大,甚至还有一些老人没有接种疫苗,免疫力不强,如果共存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低水平共存也不行。虽然使用有限资源解决大规模疫情,降低到一定水平后共存,看起来能够节约医疗资源,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首先,即便是将疫情规模控制到一定水平以下,也很难通过自我免疫彻底消灭病毒,更多的可能,是造成大规模传染。而且病毒的变异放心不可预测,会造成什么后果也不可预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技术问题。低水平共存,发达扩散时再剿灭,看起来美好,实质很难实现,因为一到爆发,是刹不住车的。而且病毒太狡猾了,不知不觉可能就发生了外溢。

四是,未来的抗疫武器将越来越好,没必要共存。目前通过疫苗普及,已经很少出现重症了,很多的无症状感染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免疫能力自愈。

随着科技发展,经验丰富,以后的药物、检测方式也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可靠,等到了那时候可以再看新的防疫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是因地制宜,因时因势采取防控措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 “动态清零”,仍然是现阶段最靠谱的政策。

中国地广人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使命,在防疫过程,我们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采取最适合各自的防控措施和路径。

动态清零政策不可变,但把控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是很有必要的。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终实现动态清零,才是长久的政策。

可见,吴凡对于防疫的政策还是很有见地的,只是实施过程可能存在一些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