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时期,以军事实力纵横欧洲的法西斯德国曾利用战争,研究发展过许多尖端的军事科技。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原子弹不必赘述,但鲜有人知的是,隐形战斗机也在此时得到了德国人的关注。

随着二战的失败,德国不得不放弃了对这一项目的研究,而逐渐崛起为新的世界霸主的美国却拿过接力棒,在隐形战机这一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二十一世纪,是制空权的时代。面对美国强大的制空权优势,全球不止一个国家对此心怀惴惴。想要在美国的空军威胁下保持优势,我国必须拥有与之相对的制衡武器。

就在如此关键的时期,我国的"国宝级科学家"吴剑旗和他的科研团队,成为了横空出世的科技强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F-117A攻击机:"永远不会被击落的夜鹰"

对隐形飞机这个概念,很多人大概都是一知半解。自上世纪开始研发以来,隐形飞机的原理就一直扑朔迷离,而"隐形"二字又给人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朦胧之感。

事实上,隐形飞机并不能真的做到隐形,而是利用机身的涂层或其他技术,努力降低飞机的信号特征,让飞机在雷达或其他探测技术上无法被搜查或甄别出来。

这种"隐形",实际上是对侦察设备的隐形。利用这一优势,飞机可以在敌方发现之前尽快到达指定地点,完成作战任务。

在二战结束之初,放眼整个世界,也只有美国有能力尝试这项技术。当年德国的图纸早已下落不明,而唯一的原型机被美国牢牢攥在手里。

时值美苏冷战,苏联高强度的空中封锁能力是美国空军面前的一道"看不见的网"。如果不能打破这种封锁,美国的空军将永远不能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于这一目的,美国秘密启动了隐形战机的研发工程,在国内委托了"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通用动力"两大军火商,分头研究隐形战机的可行性。

此时,计算机技术也在美国方兴未艾,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率先研发出了隐形飞机的雏形,获得了美国军方的订单。

1982年,世界上的第一架完全以隐形技术设计的飞机:F-117A攻击机,完成了它的首飞。

这款飞机以其帅气独特的多面体结构、三角形的机翼设计和灰黑哑光的高科技涂料,做到了高隐形性能与精美外观的统一,被昵称为"夜鹰"。

随后,洛克希德公司以每年产八架的速度向美军交付了共约60台F-117A攻击机。它自出世起就受到了举世瞩目,美国军方声称它"永远不会被击落"。

而90年代美国利用F-117A攻击机在海湾战争中发动的空战,则似乎成为了这一说法的有力证明——一时之间,举世震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乎所有具有一定军事实力的国家和组织都开始着手研究隐形飞机和反隐形技术,而这一时期的美国,俨然已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空中霸主。

南联盟坠机事件:"美国战机早晚会变成一堆废铁!"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巧合。就在美国隐形战机风头正劲时,它也为自己悄然挖掘了坟墓。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

这场本来发生在科索沃地区的南联盟内部事件,却因为美国和北约的参与,成为了一场政治阴谋和人为的灾难。

数以千计的人死亡,一百多万人因为这短短七十八天的轰炸而成为难民。其中,尤其令我国难以忘怀的,就是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三位中国记者牺牲,20多人受伤。

这件事,激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义愤,许多人上街游行,抵制美国暴行。在这场充满了血泪的苦难战争中,美国出动了数架"夜鹰"战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其中的一架,竟然莫名其妙地被导弹击中,在当地坠毁了。关于"夜鹰坠落"的原因,由于过分离奇,至今依然众说纷纭。

但比较可靠的资料表明,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当时,南联盟部队已经在捷克的帮助下尝试研发了无源探测雷达系统,这是一种专门对抗隐形飞机的"反隐形"探测系统。

南联盟向美军发射了一批导弹,但由于美军高强度的干扰和对南联盟发射基地的持续轰炸,这批导弹中的全部偏离了目标。

其中,大部分弹头都在失去动力后自毁了,但只有一枚弹头,在丧失目标后并未自毁,而是沿着空气轨道继续下坠前行。

就在此时,一架F-117A攻击机好巧不巧地与这枚弹头遭遇了。由于这枚弹头并未瞄准,所以"黑鹰"自然不可能收到瞄准警告,也无法探测出这枚已经失效的导弹的位置和轨迹。

于是,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中相遇,引发了爆炸,这架传说中不可能被击落的隐形飞机,就这样坠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战争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概率事件,给了全世界一个新的视角:这说明,隐形战机并非完全不可战胜,而任何偶然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

而对于永远不会被打垮的中国人来说,任何一丝微小的可能性都会成为我们战胜对手的希望。

当时,已经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钻研反隐形雷达技术快十年的吴剑旗,就看到了这一线希望。

他早已下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中国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反隐形雷达探测技术,让中国人民再也不会遭受美国空军的威胁,让美国的隐形飞机从此无所遁形,"成为一堆废铁"!

豪言易许,壮志难成。这个年轻人的想法,从1992年他选择这项事业之初就不被人看好,但吴剑旗义无反顾,投身进了这项彼时中国完全空白的研究领域,一待就是二十年。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年之后,正是这个青年,把中国的雷达探测技术,提升到了一个令全世界人民都叹服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IMO雷达技术:"不成利剑,誓不罢休!"

吴剑旗,1966年生人。关于他和他的事业,我们能找到的资料少得可怜,因为绝大多数内容都含糊其辞,有的甚至明晃晃地标注出"保密"二字。

这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面相看起来似乎仍是三四十岁,不仅没有老态,反而透出一股纯真和年轻的气质。

如果与他面对面,你很难意识到,这是一位受到国家严密保护、带领着我国目前最高精尖的科研团队之一的"国宝级"科学家。

二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了。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生命中最黄金的二十年;而对于吴剑旗来说,这是他奉献给祖国的二十载心血。时间回到1992年,吴剑旗从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毕业,拿到了他的硕士文凭。

那个年代的研究生,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他注定进入研究所,去搞一辈子的科研工作,但是,到底该研究什么,成为了需要吴剑旗深思熟虑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了反隐形雷达技术上。众所周知,隐形战机的"隐形",主要就是对雷达探测设备的隐形。

正是因为普通的雷达探测仪器无法搜寻到它,隐形战机的隐形才能够实现。那么,如果能设计出可以探测出隐形战机的雷达,那么所谓的"隐形"也就不攻自破了。问题是,究竟该怎样使隐形战机"暴露"呢?

雷达技术,比较主流的分为两种:微波雷达和米波雷达。二战之后,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是微波雷达,因为微波雷达的探测区域更广、精确度也更高,而米波雷达则慢慢被遗弃。

然而,吴剑旗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看到了米波雷达的波段与众不同这一点,认为可以成为探测隐形飞机的突破口,于是力排众议,选择了当时非常冷门的米波雷达进行研究。

当时国内在这方面完全是空白,别说研究理论,就连相关设备都没有合适的。但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股倔劲儿和狠劲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前如果没有路,他就开山架桥地造出一条路来;越是困难,他干劲儿越足,他自己预设了课题计划,带领团队一个一个地实验、攻坚。

这类实验对精度和细节的要求非常高,任何一点小小的差错都能使实验结果谬之千里,吴剑旗丝毫没有气馁。他下了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苦功,整个团队的热情和凝聚力都被他调动起来了,研发进度不断推进。

2000年,短短八年之后,所有的预设课题便已全部完成了。吴剑旗再次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2001年,他完成了一个在雷达探测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系统,他把它叫做"多输入多输出雷达系统",并以此获得了国家的国防科技技术奖一等奖。2003年,这项技术在世界上拥有了正式的名字:MIMO雷达技术。而吴剑旗第一次提出这个技术概念,比国际上早了整整十年。

也同样是在2003年,吴剑旗和他的团队终于将研制多年的三米坐标雷达(第三代)研制成功,这项专门为隐形战机而开发的雷达系统,已经完全可以和美国的隐形战机相抗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吴剑旗,已经是中国雷达技术当之无愧的掌门人。近几年,吴剑旗早已公开宣布:中国已研制出了世界上性能最好、最先进的米波三坐标雷达,这已经是吴剑旗研制的第五代雷达了。

中国不仅成为了雷达技术领域的佼佼者,而且正在成为引领者。吴剑旗当年发下的誓言,已经变成了现实。

"设计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筑梦中国之盾,守护祖国大地的安宁祥和。"

二十年磨一剑,于强敌阵前扬中华国威;反隐形雷达技术系统,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而吴剑旗这位依旧奋战在科研一线的领军人物,是实至名归的无双国士。

中国雷达探测技术不会停下它发展的脚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势力也不可能迟滞中国发展的速度。

吴剑旗和一代雷达研究者们,正是怀着这样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助推我们的国家,实现强国复兴之梦;在不远的未来,中国雷达技术必将更进一步,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