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怎么变多了?”透析室里的一位患者问。“她们是来支援我们的。”听到这句答复时,这位患者瘫坐在病床上失声痛哭。

撰文 | 陈晓妍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4月1日早上六点,王九生教授刚起床,就看见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下称“非公协会”)副会长郝德明发来的紧急通知。

五个小时前,非公协会接到了一通紧急求助电话。上海浦东地区因为血液透析医护人员不足,请求非公协会组织100人左右的透析专业团队支援浦东。

身为非公协会肾脏病透析专委会常务副主委,王九生教授了解患者们的处境。肾衰患者每周需要三次透析,如果无法如期透析,哪怕只是推迟了一天,甚至几个小时,都会引起恶心、呕吐、高血压、心脏不舒服等反应,严重的患者还会有生命危险。

截止4月10日,非公协会已经组织了两批近150名血透医务人员援沪,第三批也在组织中。人有了,设备也充足了,转运力量不足又成了一个新问题。

支援浦东人民医院的领队俞翔说:“如果我们在医院等着患者,患者却来不了,这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延续血透患者生命的接力棒

在收到支援上海的紧急通知前,王九生教授就曾接到过一些上海患者打来的求助电话。上海的很多透析患者只能在微博上发文求助。

回忆起志愿队的组建,王九生教授的第一印象是“快”。在4月1日凌晨1点接到上海浦东的求助电话后,当天早上六点,协会紧急召开会议。上午,一封《关于紧急招募血透工作志愿者通知》在网上发布。

通知发出后,报名电话络绎不绝。截止当天下午六点,共有来自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0个城市、400多家医疗机构、721名医护人员应召报名。

协会从中精心选派了90位中青年医护人员作为首批支援队伍,4月2日晚8点,来自达康医疗、江西医疗队、费森尤斯、西安新慷乐等30多位队员率先到达上海。剩下的队员,也在4月4日内陆续抵沪。经过医院的核酸检测和科室岗前培训后,医疗队员陆续进入所分配医院血透室开展救治工作。

这并不是非公协会第一次调度血透志愿队赶赴疫区。早在2020年初武汉疫情发生时,非公协会就曾配合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中关村肾病血液净化创新联盟,成立一支“白求恩血液透析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一线。

援助武汉积累下来的经验,都在这次的援沪行动中派上了用场。

王九生教授记得,当初组织志愿队援鄂,第一个困难就是通行证,光是协调就用了一个星期。但医疗志愿队抵沪,只花了两天的时间。在武汉时,志愿队没有纳入全国志愿武汉的医疗队伍体系中,容易被忽略,待遇、保障没有到位。因此,这一次,王九生教授提前给浦东新区防控指挥部发去函件,希望血透志愿者队伍的待遇标准,能与其他上海抗疫医疗人员的标准一致。

“小静透析中心”的王蓓医生,是这次援沪血透志愿队的成员。她告诉“医学界”,到上海后的每顿饭都有肉有菜,精细搭配。在前期生活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她知道每顿饭来之不易。“大家很用心,很辛苦在保障医护人员的需求,这点我挺感动的。”

医护人员在一线

提及参加血透志愿队的原因,王蓓医生告诉“医学界”:“我在上海的(血透)医护朋友就说了两个字,‘崩溃’”。除了同行们的艰难处境,网上求助的患者也让王蓓觉得揪心,于是,她瞒着母亲,赶赴上海。

俞翔是此次支援上海浦东人民医院的领队。他是西安新慷乐血液透析中心医疗总监,曾在2020年武汉抗疫中担任血透医疗队领队,又在2021年参加过西安疫情抗疫。之所以多次赶赴疫区一线,是因为在他看来,血透医护与患者,超出了一般的医患关系。血透病人必须长期、固定就诊,每年与医生见面的次数超过百次,“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医护可能就像他们的亲人一样。”

支援武汉时,医疗队中就流行着一种说法,感染新冠存活率超九成,但不透析是存活率是0。

4月8日,俞翔遇到一位患者,对方是已经连续十天没有透析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心衰、胸闷的症状,不能平卧,肾脏也肿得厉害。还有一位老先生陪着老伴就诊,好不容易等来了就诊机会,看到是外地的医生支援上海,默默掉了眼泪。

“‘大白’怎么变多了?”透析室里的一位患者问。“她们是来支援我们的。”听到这句答复时,这位患者瘫坐在病床上失声痛哭,不停地向医护人员致谢,诉说自己的恐惧。

刘桂平护士来自河南周口港区医院,此次支援上海东方医院南院。在为患者穿刺时,患者认出了她的外地口音,还告诉她:“你们如果还不来,我们就不能回来治疗,或者被分流到其它医院。之前我们每次的透析时间只有3个小时(正常应该是4个小时),没办法,病人太多安排不了,我们只求能保命就行了,不能有过多的要求......”

刘桂平鼻子一酸,忙安慰患者:“放心吧,我们来了,1分钟都不会给你们少的!”

王九生教授告诉“医学界”,血透志愿队到达上海后,很多人主动承担了阳性患者的治疗,也有的要求安排在第三、四班次,晚上八点开始通宵工作,直到次日早上。正常情况下,穿着防护服,能支持三四个小时就已经很不容易,但他们坚持了十个小时。

透析室中的医护工作者

上海血透之难,仍在等待破解

即使医护人员们给王九生教授带来许多感动,但他也清楚,这次援沪将长达一月,真正的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

来自兰州爱肾血液透析中心的罗会文医生,被派往支援上海浦东医院。她有时会有种无力感。4月6日,透析室来了位80岁的患者。两周没透析,四五天没吃东西。上机半小时,就开始出现掉血压、胸闷、表情呆滞等症状。这种失衡综合征会有生命危险,患者本该住院观察。但因为疫情原因,没法住院,罗会文只能叮嘱老人一些注意事项。

穿上防护服后,罗会文的眼镜蒙上雾气,看不清东西。因为太闷,她担心自己没上完班就会晕倒。直到去到有风扇的透析室,才缓解了些。

透析室只有急救药品,配备不是很齐全,连降压药都没有。医护人员们四班倒,每个人只能尽力克服疲惫。

各医院的医护缺口依然存在。在第一批志愿队抵沪后,上海华山北院、瑞金北院、仁济医院东院等纷纷向非公协会求助,4月5日,非公协会发起第二批志愿者招募。4月7号,50多位血透医护全部抵达上海。

4月9日,非公协会第三次发起招募,预计招募120名志愿者。其中医生10名,护士110名。“医学界”了解到,第三批支援者于4月10日起陆续抵达。截止4月11日晚,共有28位医护人员到达上海。

更多血透医护人员将陆续投入工作,但浦东人民医院领队俞翔仍有担忧。目前,医院转运力量差的问题最为严峻。

支援武汉时,俞翔注意到,当时社会转运队伍很强大,不少经过严格培训的志愿者,能用出租车、私家车、公交车帮忙转移患者,缩短患者等待就医的时间。

但现在上海大部分患者只能靠有限的救护车转运。有时候,俞翔已经通知了患者来做透析,但患者叫不上救护车,只能等到第三天才能到医院。

俞翔告诉“医学界”,浦东新区紧急采购了多台连续性的血液净化设备,目前,越来越多血透医护人员也在支援上海,很快就会有充足的人手,让每台机器都能运转起来,为患者服务。

“我们血透人,不会让任何一个患者掉队,现在医疗队伍很强,透析设备也充足,但患者转运跟不上。”俞翔说。

关于招募第三批援沪血透工作志愿者的通知

图源:中国非公里医疗机构协会

来源:医学界

责编:郑华菊

校对:臧恒佳

制版:薛娇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