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跳,雨来到,泥鳅静,天气晴。”这句话在民间口口相传,朗朗上口,如今已经成了谚语,这些虽然都是老百姓的经验所得,实际上都蕴藏着科学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鳅在北方是非常常见的,还记得小时候每到下雨天,我们都会卷起裤腿,跳到泥潭里去抓泥鳅。当时就去思考过,为何泥鳅总是在雨天出来,而日常太阳高照的时候,却看不见它的影子。

泥鳅喜欢呆在泥槽里面,往往在下雨前夕,天气比较闷热,气压也会比较低,这样一来,泥槽里面的氧气就会减少,所以鱼儿就会跳出泥潭来获得充足的氧气。所以那些田间的农民经常看见泥鳅出泥潭了,就证明要下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水里的鱼儿也是一样,每当要大雨临盆的时候。鱼儿都会跳出水面,那些爱钓鱼的人士也都抓住了这一特点,喜欢在阴天,或者雨天去蹲守钓鱼,这样鱼上钩的可能性就会大的多。

不仅仅是这些,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蜻蜓底飞不是下雨,就是大风,尤其是在夏季,暴雨来临前夕,空气中的湿度也会增加,蜻蜓的翅膀就会沾上小水珠,再加上大气压低,蜻蜓自然就飞不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雨来临前夕,会出现气压骤变,虽然不是百分百的下雨,但是不雨也阴。

此外,蚂蚁对空气湿度的变化也是非常灵敏的,它们在底下洞穴中生长,凭借本能就能感知天要下雨,所以看见蚂蚁搬家,很可能一场大雨,将蚁穴冲刷干净。它们会提前把食物从低的洞穴往高处搬运。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虽然是农谚,但是老百姓在过去没有气象报告,都是靠这些来判断天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