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是开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民生稳,民心就稳,社会就稳。想要为民办实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俯下身子”“撸起袖子”“钉准钉子”,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俯下身子”用心“听民声”。习总书记指出“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基层是各项政策最能落地落实的地方,基层是最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地方,基层也是最能感受到人生百态的地方。党员干部“听民声”不是自说自话、自编自演、自吹自擂,更不是坐在办公室“打电话”“查资料”“开大会”,而是少一些“官架子”,多一点“人情味”,染一身“烟火气”,把会场搬到田间地头,把座谈开到农家小院,把调研放到社区网格,与群众促膝长谈,让群众无拘无束,同群众掏心窝子,架设起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让自己脚下多沾些泥土,心中多沉淀真情,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如此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为民造福。

“撸起袖子”用劲“纾民困”。习总书记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干事创业的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为民服务的一系列大事中总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勤办事、多做事、解难事作为行动准则,从他们的家常话、牢骚话、苦水话中发现群众的新问题、新要求、新期盼,特别是针对群众呼声较高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顽瘴痼疾”,要“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迈开腿子”,以“干”当先、以“真”为要、以“实”托底,直面“老大难”、敢啃“硬骨头”、敢接“烫山芋”、敢挑“重担子”,将民生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节,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赢得群众“好口碑”。

“钉准钉子”用智“利民事”。“钉子”钉得准,就要对准位置,防止跑虚、跑空、跑偏,否则受力不准,轻则重头再来,重则自伤筋骨。行利民之事要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要动脑思考,通过调查研究,实实在在搞清楚问题、找精准症结,善于突破能力“天花板”借鉴超越学“新招”,拿出能够真正破解问题的“实招”、“硬招”、“绝招”,以最精准有效的措施办法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补齐“短点”。通过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开发APP、小程序,全面推进基层智慧治理,让群众少跑路。党员干部要善于“借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精准分析,提前对公众需求进行“解码”,把为民服务的相关工作“前置”,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