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为安”,是古往今来每一位国人对逝者归宿的默认,同样也是对亡者最大的告慰。

从古代的土葬到现在的火葬,虽然形式不同,但最终依然迈向殊途同归之地。无论是躯体亦或是骨灰,皆埋于一抔黄土之下。

殡葬,这类“死者为尊”,绝大部分国人都心怀敬畏的岗位,本该是资本最不会插手牟利之地,

然而2018年国家民政部联合发改委、公安部、司法部等国家八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以雷霆之姿撕开了资本的那层“画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方案令无数百姓叫好的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某些资本为了逐利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

下面,就让我们从殡葬习俗说起,回顾这件事的始末。

一、殡葬习俗的变迁与发展

前秦时期的中国,是一个以礼治天下的国家。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牢牢统治着民众思想,小至膳食衣饰、大至寝庙车马皆有其严格的规定。

古人对于鬼神的敬畏之心,促使着他们对于亡者的身后事,更加不敢懈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周礼》中对于丧葬做出明确规定,抛去那些繁杂的等级规范不谈,

最为简要的一句便是“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伴随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土葬,由此应运而生。

入殓师、二皮匠、扎纸匠等一系列职业也衍生开来,可以说,人死后的各类事宜,变相养活了部分以此为生的劳动人民们。

土葬对于墓地规模也有着严格要求,繁大奢侈的帝王将相之墓且不谈,普通人家百姓土葬的墓地规模长宽高一般为:6.3米、1.6米与2.4米。

这一座座寄托着生者对逝者怀念之情的墓穴,在华夏大地之上落地生根,千年时光缓缓流过,逝者的坟冢也在这片土地大大小小的各处角落中,悄然蔓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旧时代的结束,新中国的建立。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国家更好地建设与发展,对旧有的一些习俗进行改革或废止。

其中便包括对于墓葬形式的革新——改土葬为火葬

究其根源:

一则为了保护耕地

。自鸦片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枪声与炮火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太多的疤痕与创伤。土地、房屋、水源都遭到严重破坏,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恢复。

土葬墓穴面积较之火葬要大,且分布零散,占用的土地就更多了。新中国正值百废待兴之际,人民尚在温饱线上挣扎,对于耕地量需求较大,改土葬为火葬是利大于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为了简化仪式。

土葬仪式包括:起灵、送丧、安葬。看似简单,其中内容却纷繁复杂,包括但不仅限于:出殡之时,由孝子贤孙摔盆打土;下葬之际,聘请少则几位多则十几位青壮年,扛棺下葬;棺木入土,宴请亲朋邻居、阴阳先生等人员,感激他们的帮忙与吊唁。

火葬较之土葬仪式则简单许多,节省了人力财力物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老人“生前受尽苛待,死后享尽尊荣”的病态社会现象出现。

拨开笼罩于“土葬改火葬”之上,那层与逝者相关的薄纱,细看便能够发现,这场哪怕受尽社会各界阻挠,国家也要坚持推行的改革。

本质上其实是关于“让生者更好生活,也让逝者更加安心”的一场习俗变革。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资本下场令本质变味

“我十几岁的时候,爸意外去世了,是我妈一个人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看着我成家立业。”

医院门口,一位四十多岁男人目带苍凉地注视着他母亲的病房,语气艰涩,

“她这两天一直念叨,她去了后,我就把她骨灰扬了,好让她乘着风去旅游,圆她旅行之愿。”

男人说着突然蹲下身,以手掩面,泣不成声:

“可她其实舍不得爸,我曾在病房外看到她拿着爸照片自言自语,‘老头子,我就不来陪你啦,你住的地方现在太贵啦,儿子房贷没还完,孙子还得上学,咱得心疼他们。’我没用啊……”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为什么这么拼命?得挣钱呀,活着的时候得买房子,让自己居有定所。死之前最好给未来的儿子或女儿留一份买墓地的钱,现在墓地价格都快赶上房价了。”

一名二十出头的女性耸了耸肩膀,那满不在乎的语气背后是被忧愁紧锁的双眉,

“生前死后都在为房子打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过这些如杜鹃啼血的字字句句,我们看到了,那头名为“资本”的巨兽,不知何时已悄然入侵了,这片笼罩着哀伤的肃穆,本该独属于生者祭奠逝者的神圣之地。

草蛇灰线,透过这些年房价的变化,资本炒作墓地价格的方式我们也能窥其一二。

首先是

云南昆明晋龙如意园与云南西山北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意图推行“墓地贷”的行为。

其还款方式与房贷有着大同小异的相似:

首付两成,根据居民的收入情况判断其贷款金额上限,最高为20万元,贷款期限最高为10年。

此项贷款名为“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实则是让没有过高消费能力的人们,为了给逝去的亲人购置一块更好的墓地,而背负上原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债务枷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对于墓地风水、景物、地势的过度宣传。

他们利用着生者对于死亡的敬畏,以及人与人之间无法割舍的亲情。以极其夸张的方式宣传着公墓附加价值的重要性,似乎只要一个步骤的疏忽,便会成为这个家庭的千古罪人。

由此引发的社会乱象纷沓而至,部分一线城市陵园中,最为传统的墓碑起步价甚至高达十万。

“如今墓地的墓碑都快分成三六九等了。”

一位中年男子苦笑道,

“看着别人的墓碑比自个儿亲人要高级,心里头不是滋味儿,索性咬咬牙,把家里的钱再挪些出来,买块好点的碑。也免得别人看起来,显得自己不孝,好点的墓碑都不给父母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则是不同的个体,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进而有了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发展成良性的竞争,也会演变为恶性的攀比,这是人性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谈不上对错。

但某些无良资本,却牢牢抓住这一心理,兜售着他们的商品,赚取着财帛。更甚者,将墓碑的优劣与对逝者亲情的浓淡结合在一起,仿佛不购置一块“高级”墓碑,变成了对父母不孝、对爱人不忠、对子女不怜之人。

“叔叔阿姨操劳了一辈子,死后就是享清福的时候了,买个好点朝向的墓穴,再铸一块品质优秀的碑,别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孝心呐。”

“您的爱人如此优秀,我们公司这种类型的墓碑,真的太适合他了,既可以彰显您的爱意,又足以体现他的优秀。如果不是因为爱,谁会舍得为对方定制这么豪华的墓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类透露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对话,时有发生,仿佛逝者生前如何已不再重要,只要一块好墓地,便可以成为人们口中交相传颂的孝子贤孙、严父慈母、最佳伴侣。

真是既荒唐又可笑!

回顾我国丧葬制度的改革历史,这一社会行为,不正是毛主席坚决变革土葬制度的原因之一么?

将丧葬制度化繁为简,改土葬为火葬,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让逝者安心地离去,让生者更好地存活。

可惜,财帛动人心。

不断增加的老龄化人口给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政府官员几乎夜不能寐,寻找解决方案之际。那些无良资本却犹如闻到腐肉的蝇虫般,蜂拥而至,打起了殡葬市场的主意,他们贪婪而自私,像极了战争时期大发国难财的奸商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倒行逆施,以狂欢的姿态迎接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材质不同的骨灰盒,价格自然不同,‘默契’的是这些骨灰盒价格都在原成本的十倍以上。真不知道他们赚的钱,够买多少骨灰盒了。”

一名媒体工作者曾以尖刻的语气批判道。

“逝者为大,入土为安,是我国古而有之的文化习俗。且不谈我们这些活人对于死亡的避讳心理,就说说葬仪师、灵车司机、火化工等等这些类似职业,有几个人愿意去干?儿子或女儿找对象,这类职业从事者也鲜在考虑范围。”

记者说着,轻叹口气,“因为避讳,所以不去谈,自然也不了解,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与殡仪行业双方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资本正是利用民众忌讳之心与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从而牟取暴利。”骤然间,他抬眸看向渺远的天空,

“不过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会解决这件事。”

坟地、墓碑、骨灰盒价格年年攀升,“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上,殡葬行业赫然在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某些地区,一场火葬所花费的各项用度甚至比旧社会土葬所花费的金额还要高。

这早已背离了“土葬”改“火葬”的初衷,毛主席亲自为人民取下的枷锁,如今被资本重新牢牢套回到民众身上,负担甚至比以往更重。

三、让殡葬走向阳光

《战狼》中有一句振奋人心的台词:

“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这几年,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以蓬勃生长的姿态愈发高涨。

无论是对内亦或是对外,中国永远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的依靠,也是最坚实的臂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汶川地震期间,政府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奔赴四川,挽救了无数条生命。

新冠疫情爆发之际,国家反应迅速,封城、停工、停学,以损失GDP为代价保全了所有国民人身安全。

而今,当这头名为资本的巨兽,张开他的獠牙,咆哮着奔向那片亡者之地时,我们的祖国,出手了!

打开“中国殡葬协会”网站,如今依然可以在那浩瀚如烟的政策法规中,寻找到那篇发表于,2018年6月29日14时22分42秒名为《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拔下了资本吸血啖肉的獠牙。

纠正查处医疗机构、太平间非法开展殡仪服务的行为;依法查办殡葬领域乱收费、价格违法行为;清查处置殡葬行业限制竞争及垄断行为;要求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依法规范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骨灰存放设施。

它竖起了预防“资本”这匹恶狼扑向民众的栅栏。

要求有关部门对公墓从规划、审批、建设、运营到维护管理实施全方位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对殡葬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通报;加强舆论监测,引导人民树立引导树立厚养薄葬、节地生态、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

此项方案一经问世,深受“墓地贵”之苦的人们无不弹冠相庆,奔走相告。

诚如《觉醒年代》之中李大钊先生所言:

“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

如今的政府是可以听得到人民呼声的政府,它能够看到人民的诉求,也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殡葬行业的利润依然大得惊人,但是就如同汶川地震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疫情中倾全国之力的众志成城,想要真正祛除殡葬行业中的暴利,需要我们与国家的共同努力。

如同上文所述,因为彼此信息不对称,使得殡葬成为灰色地带产业,进而导致其产生庞大利润,让资本轻松赚取着阳间人的“阴间钱”,唯有让它“走在阳光下”才能够杜绝掉这一行为,让生者轻松,逝者安心。

自古以来,对于“死亡”我们始终怀揣着敬畏与避讳之心。

童稚时期的孩子,对于死亡是懵懂的,偶尔在童话书中看到主角逝去变成泡沫时,会用那软糯娇憨的语气询问着母亲:

“妈妈,我死了以后,会不会也变成大海里的泡沫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孩子纯真的目光,母亲心中往往是又好气又好笑,却往往会第一时间自语:

“呸呸呸,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而后轻点着孩子眉心,温柔却不失严厉教训:

“你要陪妈妈一辈子,可不许胡说八道,万一被阎王爷爷听到,把你抓走了怎么办。”

诚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源于母亲对孩子浓厚地爱意,但依然可以窥出绝大多数国人对于死亡的避讳。

也不知是否算可悲,一个人哪怕再优秀,一旦他的职业与尸体沾边,譬如:法医、焚尸工、葬仪师等,在婚恋之中却屡遭碰壁。

“你可以换一份工作么?”

“哎呀,你本身很优秀,但是你的工作…我们不能接受。”

“对不起,因为你的职业,我父母不同意我们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对话数见不鲜,这一切还是源于人么对于死亡的避讳与敬畏之心,这类职业的从事者也成为了被殃及的池鱼。

放平心态,他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这些职业总得有人去做,之所以会排斥,不过因为不了解。

当我们放下心中的偏见,抬眼去正视这些工作者,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他们选择了大多数人不敢选择的工作,不偷不抢、不违背公序良俗,让死者得以有归处,生者得以有告慰,他们如同千千万万奋力活着的劳苦大众般,是最可爱的劳动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他们的职业得以面向大众,殡葬这一行业也会随着他们一同走到“阳光之下”,内部工作逐渐透明化、费用成本逐步明晰化,资本所寻求牟取暴利的“灰色地带”自然也不复存在。

届时,这头耽于财帛,噬人血肉的巨兽也将无所遁形。

这条曾经布满迷雾的殡葬产业,也会随之拨云见日。令生者脱去束缚于身的枷锁,亡者得以安心归于这片生存了数十年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