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的时候并没有分为上下两篇的打算。只是昨晚写嗨了,一个开头没打住弄了700多字,搞得后面延展和升华都没来得及。

好了,延展和升华

“自2018年11月16日起……同一身份证注册个人类型公众号数量上限为1个”,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开个人公众号自己运营,只能注册一个。

那么2018年11月16日之前呢?

两个。

再往前推几年——几年不确切,那就说我当年开公众号的时候吧——2014年底,虽然刚刚在某度和某狗遛了一圈都没有找到当时的规定,但是本人可以拍胸脯很负责任地说,那时候,一个人可以开的个人公众号数量,是5个。

5个到2个到1个,背后是从野蛮生长到制度森严,从遍地是黄金变成夹缝里求生存。不过算一下,公众号都已经走过了近10年时间——已经不短了,10年前,话说连字节跳动都没有呢。

还别说,2013年毕业找工作那会儿,觉得互联网未来能行,还真考虑过去初创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做下梦如果当时去字节跳动现在也可能是活在传说里的一方诸侯了。可惜当时眼界不行,根本没听说过;眼光也不行,当年研究过的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搞订酒店的,现在已经灰飞烟灭了。

所以反思一下,这个题目不尽准确,凡事要趁早,还得要选对方向——若是走了弯路,折返跑几次,足以抵掉先出发的优势。

选对方向似乎是个玄学,风起于青萍之末,有洞察力的人看到了,或运气好的人无需看到,都能步入风口。当时当下以果归因,青萍之末都已成为参天大树,连本人这般的愚顽之辈,都能回味起没能抓住的一瞬天机。

现在的就业风向标是体制内,师医公,一般论调是十几年前并非如此——那时是外企当道,宝洁,四大都是响当当的金牌offer。

然而我一直记得我爱南开BBS某天十大的一篇帖子——因为是上本科时所以至少已经是12年前,一位学姐悲愤地“控诉”,她本科毕业时收到了天津某顶级中学的offer,因为要读研拒掉了,等到她研究生毕业时去这所中学应聘,被人家拒掉了。

说是悲愤,实际上学姐的笔调是很轻松的,评论区也很欢乐,充满了“昨天的我爱答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的善意的调侃。确实,究其实质不过是一位学子找工作时遇到的一朵小浪花。但是后来每每看到关于学历贬值的宏大讨论时,这个例子总会第一时间闪现在眼前。

这就是曾经的青萍之末吧。

“来晚了”的怨言似乎可以客观合理地存在于好多代。我都可以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切身地举出好多例子——比如去深圳的银行做桂圆,虽然这和自己的能力和选择有关,但若是往前推几年该不至于于此。但是95后,00后也在某些方面羡慕我所处的时代曾经拥有的机会——比如考研,曾经我为自己380+的成绩沾沾自喜了好多年,然而现在在这帮孩子面前怂得不敢发声。

所以写到这里越来越质疑题目的意义,凡事要趁早——要加上诸多的限制条件。越说越觉得没什么用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