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组精确到个位的数据成为广州发布会的“例牌”。

疫情期间,孕产妇、血液透析病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备受关注。4月10日,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林波发布了一组数字:在10日的封控、管控区内有高龄老人80岁以上的889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74人、严重基础疾病者234人(含血液透析患者)、孕产妇1584人、残疾人1692人均予以落实服务保障。

这组数据出炉时,距离广州发布疫情防控第32号通告仅过去了30多个小时。

次日,广州市海珠区划定新的管控区域。该区常务副区长傅晓初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海珠区此次管控区域涉及该区15万居民,其中特殊人群9686人。人们不禁好奇,短时间内,广州是如何准确摸查出这些特殊群体的?

“太感谢你们,碰上疫情管控,我们很着急,幸好有你们一直在帮忙,我们才安心下来,谢谢!”4月12日凌晨1时30分,120救护车开到了广州市白云区棠景街,上车前,余女士丈夫连连向社区“三人小组”道谢。

时间回到11日,孕妇余女士已发烧一整天,由于孕早期无法用药,体温始终在38摄氏度以上。因为在管控区无法出去,她的丈夫连忙在23时20分拨通了居委电话。

2小时后,余女士被成功转运到医院。

据介绍,白云区快速摸查封控区、管控区内有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病患者、独居老人、肿瘤患者等特殊群体15200多人,开辟一条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并通过“市、区、街道、社区、网格”5级保障机制,全力保障居民的就医用药等需求。

为了做好封控区、管控区的孕妇、重症等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障工作,白云区多个街道专门成立了管控区特殊群体就医需求工作小组,由居委工作人员收集居民就医需求,再报街道公服办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白云区卫生健康局针对实际需求,做好相关应急预案。

比如在棠景街,4月9日,“三人小组”中的社区工作人员已对辖内居住人员基础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如百顺社区辖内有特殊群众82人,其中孕妇有18人、残疾人14人,需要肾透析4人、定期接受化疗1人等。

功夫下在平时。百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黎玉枝说,一直以来,社区工作人员都有对社区居民群众进行走访,联合物业、社区房管组等各部门对辖区的居民群众进行摸底、分类造册。

“在疫情之前,我们也经常定期对特殊人员进行走访和关心,疫情来临,更是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微信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迅速跟进处理。”黎玉枝说。

这么做的不仅是白云区。海珠区在1月17日就发布倡议书,希望孕产妇、肾透析患者、肿瘤化疗患者、残疾或卧床老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其他需按时就医患者,主动联系并告知属地社区,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填写相关信息。

黄埔区则在去年出台民政服务工作指引,为低保低收入人员、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特殊困难老年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帮助。在生活起居方面,如遇困难可直接联系村(居)委会、社工及志愿者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