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很多关于“遁世”隐者的传说。但事实上,真正隐居山林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历史上的隐士都只是营造出一种避世的姿态以求“终南捷径”罢了。

而那些真正想要遁世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因为遭遇了生活上的挫折后在无奈之中选择了对生活的妥协与逃避。

在当今的都市生活中,是否还有这样的遁世之人呢?2013年的《方圆》杂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隐居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流湖岸边的都市洞居人

在郑州市西流湖岸边沿着一条羊肠小道,经过十来分钟的步行,便可以来到一处废砖窑前。

这个砖窑是90年代当地的农民修建的,但是时隔多年随着当地人有了新的谋生手段,以及一部分当地人的外迁,这座砖窑早已经被荒废遗弃。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荒废已久的废砖窑,却时不时地能够从里面传出阵阵的琴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当地人介绍,这座废砖窑里面住着一个怪人,会拉小提琴和二胡,饿了在林间拾柴烧水做饭,渴了就用桶到溪边打水喝。

村民们时常会看到这个怪人在外边练琴,但是却没人知道这个人的真正是谁,从哪来,只知道的是他已经住在这里有整整八年的时间了。

村民们曾试着与这个怪人进行过交流,但是似乎他对来访者都十分地抗拒。有时候心情好的话或许会攀谈两句,要是心情不好的时候直接就转身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不知道这样简陋的生活条件他是这样生活下来的,对于他人们有着太多的疑问。经过村民们的联系,有记者专门找到了这个废弃的砖窑想要对这个怪人进行采访。

记者找了很久才找到人们口中所说的这个废砖窑,废砖窑没有专门的路进入,山间小路十分崎岖,甚至可以说那都不算是一条这正儿八经的路。

只一趟,就已经让来访的记者气喘吁吁,可想而知要是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是该有多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番周折,记者终于见到了村民口中的那个破砖窑,远远望去便见到一个男子在窑洞外独自拉着小提琴。男子拉琴的技术并不好,只能算是能够勉强将曲子拉完。没有村民口中的那般神奇。

记者拾级而上,来到了窑洞前,男子见到有人到来,便停下了手中的正在拉着的小提琴说道:“你们来干什么?别打扰我练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子衣着整齐,虽然身上的衬衫已经旧得有些发黄了,但是可以看得出来是刚洗过的。

男子的穿着与周围脏乱差的环境比较起来有点不协调。据村民说,有时候他在外面练琴时还会打上领带,颇有文化人的气质。

见到来访的记者,男子似乎并不关心自己对面的人是谁,只是觉得来人打扰到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向其表明了身份及来意之后,男子表现得很冷淡,并不愿意与记者多说什么便转身朝着自己居住的砖窑里面走去。

记者站在砖窑外面向男子说了半天,表明自己没有恶意,只是与这名男子聊聊天。

过了好一会儿,男子再次出来的时候,才允许记者们进入到他所居住的砖窑里面“参观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砖窑进的道路很窄,人从通道里面经过的时候都必须要弯着腰才行。砖窑里面的环境十分的昏暗,采光全靠砖窑顶上一个小小的豁口。

豁口被铁丝网盖着,以防止送上面掉落东西下来。整个窑洞内部不单是采光不好,通风也挺差,四周隐隐能够闻到一股子霉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窑洞的岩壁下方,几张废弃的塑料布垫底,又铺上一床被褥,这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地铺。地铺上面还支着一个简易的帐篷。周围零零散散地放着的是一些生活用品。脸盆,水桶、水杯、吃饭的碗筷等物件就这样随意地摆放着。

几件已经被洗得发黄的旧衣服挂在窑洞里面拉起的一条铁丝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窑洞里面有一张桌子,上面凌乱地放着一些写书法用的墨汁和几支已经半秃的毛笔。桌子旁是一张很旧的凳子,不知道是他的主人从什么地方捡来的。

男子并没有安排记者们就坐,只是自己在那张已经破旧不堪的凳子上坐下之后便问了记者们的来意。

记者一行人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便询问起这名男子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子并不愿意同记者们多说些什么,只是告诉了记者自己的姓张(由于男子不愿被打扰,在其要求之下前来采访的记者在撰文时都是以老张称呼这名男子),自从老婆孩子离世之后便独自搬到了这里居住。

地方是自己以前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发现的,来这里住的目的一是不愿意被人打扰,二是为了能省点钱。

简单地介绍完自己的情况之后,老张便以不愿被人打扰为由,对记者一行人下了逐客令。记者们本想多问一些情况的,但是在老张开口逐客之后,便也不好再继续打扰,只能就此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张扑朔迷离的身世

离开窑洞,记者们遇到了一位路过的村民,这名村民姓王。王先生说,自己经常路过这里,有时候也会与老张攀谈几句。

对于老张的情况多少了解一些。听到这里,记者们便饶有兴趣地邀请王先生讲一讲他所知道的老张的一些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先生告诉记者,老张是八年前来到这里的。最初的时候并不与人交流,只是深居简出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偶尔会看到老张在窑洞外面,有时候是在路边拉小提琴。

王先生对于老张很崇拜,所以老张不但会拉小提琴,还见过老张拉二胡,有时候还会边拉边唱。在王先生看来,老张很有艺术家的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先生说自己由于经常从这里路过,时间长了也与老张有几分熟悉。遇到老张心情好的时候,也会与停下来的王先生做一些简单的交谈。

王先生说,老上很喜欢看书、读报、还喜欢念诗。

听老张讲话有时候觉得也挺长见识的,特别是对一些国际上的大事,别看老张在这里深居简出的,但是对于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却都十分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到这时,老张也从窑洞里面走出来。

在见到记者与王先生的交谈之后,便也凑了上来,这一次记者感觉老张并没有一开始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了,于是便开始与老张做更加深入一些的交谈。

老张告诉记者说:“没饭吃我不怕,只要能拉琴,我就很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边说着,老张一边时不时地用手上一块布擦拭着自己的小提琴,老张擦得很仔细,就连琴弦都十分认真地擦拭着。

老张又接着说道:“在这偏僻的地方,幸好有小提琴作伴,有时候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拉上一曲,能够让自己精神放松很多”。老张说着这话的时候,眼神里面满是喜悦,似乎老张对于现状十分地满意。

记者趁老张正在兴致上,于是便继续深入地问到老张。在这样一个生活条件极差的砖窑里面老张是如何生活的。老张告诉记者,这种条件他也已经习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过得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自己没有工作,但是现在的日子也比较充实。

每天都会看书,练书法,拉小提琴,至于那些国际新闻都是从自己那随身携带的小收音机里面听到的。

饮食方面除了要经常下山取水有些不方便之外,其他的一切也都能够对付。老张说住在山里面不像是在城市里面的生活那样有规律,吃饭什么的都是“啥时候饿了啥时候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己拾柴烧火,大多时候都是吃面条。大约每十天半个月的样子回去一趟城里面,买一些生活的必需品,米面粮油什么的。老张在湖边的空地上还种了许多蔬菜,想吃的时候便去摘一些回来。

老张说自己不喜欢被人约束,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去找工作。手里面要是没钱的时候,就到外面去打几天的零工,赚取一定的生活费,买些生活必需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生活必需品外,老张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开销。

在离老张所居住的砖窑不远处还有一个破砖窑,在里面屯放的有大量从山上捡来的木柴,主要是在下雨天和冬天的时候用。

除了老张的讲述之外,记者还采访了距离这两个砖窑不远处一处苗圃的管理者宋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先生告诉记者,老张在住进砖窑之前时,就在湖坝边上的一处废弃厂房里面住过一段时间。

大概是在2005年的时候,由于对湖水进行治理,拆除了周围的厂房,所以老张才搬到砖窑里面去居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先生说,当时自己的苗圃距离老张所住的废旧厂房不远,经常都能看到他一个人出来取水。

有时候老张也会停下来和自己聊下天,当时宋先生怕老张长期去用湖里面的水不卫生,还曾教老张到自己的苗圃里面取水用。

但是最后老张拒绝了,只不过一直以来也没见过老张有什么生病的时候于是后来便没再问这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老张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地方过着这样一种隐居状态的生活,老宋并不知情。只是说早年老张刚来的时候曾说过,他原本是有家庭和妻儿的。

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老张,于是便搬到了当时湖边的废弃厂房中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宋先生对于老张的话也只是将信将疑的,认为老张一定有着一些与他的自述不太一样的往事,甚至是有可能遭遇到了什么刺激。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又到窑洞所在的须水派出所请求民警的帮助,希望能够找到关于老张的信息。

但是由于没有身份证,重名的人又多,所以并不能准确地查到老张的信息。最终无功而返的记者只能是在回到单位后将对老张的采访撰写成为一篇名为《都市洞居人》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人寻亲,老张却始终拒绝回家

文章刊发之后,在网上也得到了多次转载,最终老张的家人们在看到了这篇文章之后主动联系到了记者。

在老张的家人们的叙述中,记者得知,老张原是中原区的人,八年前便与家中的亲友们全部断了联系,一直都寻找未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得知的老张的消息之后,老张的弟弟第一时间赶到了郑州的西流湖寻找哥哥。后来在记者与村民的帮助下,老张的弟弟终于找到了老张居住的窑洞。

老张的弟弟在见到失踪多年的哥哥时情绪十分激动,但是对比弟弟的情绪变化,老张却显得十分的冷淡。

见到弟弟的时候,老张只是冷冷地说道:“你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弟弟表明了自己的来意,称自己是想将哥哥带回家去与家人团聚的。谁料老张在听弟弟说完之后当时就拒绝了。

并对弟弟说:“我在这里很好,看完了你们都回去吧。”在场的村民和记者也一同劝老张,但是老张却之中执拗的坚持要留下来。

老张的弟弟想了许多办法,谎称要请老张去吃饭。但是老张始终无动于衷,甚至还有些恼怒。为了不过多的刺激老张,老张的弟弟最后也只能是暂时离开,准备过段时间再来劝说老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老张的住所之后,老张的弟弟对人们说起了一些关于老张的事情。

老张的弟弟说,老张大概是十年前与家人失去联系的。一直以来老张都是家里面的骄傲,年轻的时候读书十分努力,还考上了河北的一所医科大学。

毕业之后就在省城工作,有行医资格证。至于老张口中的有过孩子和妻子的事情,老张的弟弟表示这些事情家中并不知情,兴许是老张住在这里之后杜撰出来的一段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遁世之路的?

老张的弟弟说,老张大学毕业之后在省城换过几次工作,或许是因为工作与事业受挫,备受打击的老张才选择了遁世的做法。

多年以来家中的亲友一直在外厅老张的消息,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老张其实就一直居住郑州的郊区。

对于老张遁世的做法,弟弟表示从小老张就被家中寄予了很多的期望,老张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

或许是因为在走向社会之后,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工作不如意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老张对于未来的信心受到了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觉得自己的事业不成功,没能混出个模样来,有愧于父母家人,于是便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有人认为,老张的现状是一种自我逃避。选择这种遁世的做法是很不负责任的。

但是也有不少的网友认为,老张的做法既没有危害到他人,也没有危害到社会,独居在窑洞之中未尝不是一种能够与自我命运和解的表现。

用一个当下流行的概念来说,老张或许算得上是“躺平”的鼻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距离当年《都市洞居人》这篇文章的报道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当人们再次来到郑州市西流湖岸边寻找老张所居住的砖窑的时候,发现这里早已经没有人再居住了。

经村民介绍,在媒体与老张的弟弟来这里探望老张之后没多久,老张便跟着家人离开了。

至于老张后来的情况便没人得知了。或许老张已经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不愿再被人打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