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率军同克烈部的王罕决战于合兰真沙陀这就是蒙古历史上有名的合兰真沙陀之战。时年18岁的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随军征战,他奋力拼杀。当时王罕的军队兵强马壮人多势众,战争打得相当焦灼残酷。双方混战之中,窝阔台的脖颈被敌人一箭射中,热血直流,成吉思汗的义弟博尔忽为他吸去颈中於血。窝阔台负伤拼杀,他与博尔术会合同叔叔博尔忽一起杀出一条血路,突破重围,找到成吉思汗铁木真会合,当成吉思汗看到这时的窝阔台时不禁泪流满面,当着众将的面说,此子日后可以继承我的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个嫡子之中,成吉思汗其实最喜爱战力超强的幼子拖雷。但在大蒙古帝国建立国家之后,富有战略眼光的成吉思汗认识到自己的国家需要一位政治家以巩固和发展他所创立的基业,以完成他的未完成之事业,而不是需要一位只会攻伐略国的将军。三子窝阔台足智多谋,治国才能远胜拖雷等三位兄弟。从蒙古帝国前途的方面考虑,成吉思汗打破蒙古帝国的旧传统,封三子窝阔台为太子指定他为帝国的继承者。1226年,成吉思汗远征西夏。成吉思汗终因积劳过度,在六盘山的大营里病逝。成吉思汗在临终前,再次把诸王诸子都召集到了身边,要他们集体服从窝阔台的领导,他重申:"窝阔台将继承我的汗位,因为他比你们高出一格。我指定他为我的继承人,把帝国的钥匙放在他的手中,他将带领你们走向更大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帝国的第二位大汗,在位了十三年,就因豪饮酒而过世了,而此时正在西征的诸长子位已经打到了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地了,得到了大汗去世的消息火速回师蒙古草原。那么为什么窝阔台汗好好地为么死呢?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另一件让他非常恼火的事了。1234年正月,蒙宋联合灭金。金国灭亡之后,同年六月,宋廷发起"收复三京"之役,宋军进兵中原,收复汴京、洛阳,史称"端平入洛"。蒙古认为宋军没有遵守之前的灭金协定发兵南下,进攻北上中原的宋军,蒙宋战争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35年,窝阔台汗下令攻宋,蒙古八十万大军自东起淮河,西至巴蜀的战线上,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蒙宋激战六年,大小数十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暂且罢兵。那为什么打得好好的要罢兵呢?原来这场对宋战争的主帅为窝阔台汗的三太子阔出配别列古台儿子东道王口温不花、木华黎之孙太师国王塔思,他是大汗最喜欢的儿子,也确实是窝阔台众子里面最出类拔萃的儿子,文武全才特别是对中原的文化相当了解与精通,比他的二哥阔端更厉害,大家都知道阔端在1247年和吐蕃诸部宗教界领袖萨班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举行凉州会盟,使得吐蕃归附大蒙古国,经营西藏很有政治手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老三阔出的政治军事等综合能力更在他二哥之上,所以大汗立阔出为太子,是要成为大蒙古帝国第三任大汗的人。1236年蒙宋大战于胥浦桥,宋将丘岳以强弩射杀一将,蒙古军大乱撤退,你说巧不巧吧这中箭的蒙军将军正是太子阔出。阔出重伤不治身亡,此消息传回蒙古哈拉和林,窝阔台汗伤心不已,他已经知道他的后人里面,已经找不出哪个能继承帝国的事业,他的其儿子是斗不过其他的三个兄弟的后人的,从此意志消沉终日饮酒解忧,没过多久便病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窝阔台汗的死太过于突然了,他生前指定的继承人已经先于他本人死亡了,他没有再次指定谁是继承人,这也就引发了蒙古帝国大汗位的争夺。首先阔出太子的儿子失烈门认为自己就是大汗的继承人,因为其父亲就是太子,但是其二叔阔端认为没有大汗的指定,失列门不能认定为继承人,而马乃真皇后则支持由其长子贵由来继承汗位,哈剌察、合失、灭里三位亲王则支持由合丹亲王来继承王位。由于这时候,贵由汗和合丹亲王都在西征的前线上没有在蒙古都城哈拉合林,这几派的力量不断地争夺,发生小规模的内战,这时由托雷系的忽必烈阿里布哥带兵进入哈拉合林平定内战,几派在最后由忽必烈阿里不哥兄弟调解下,协商由皇后马乃真暂时监国,等侍诸王从西征前线回来再招开库里台大会决定大汗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由他们西征班师的人马在几年后才回到了哈拉和林,在召开的库里台大会上,皇后马乃真主持下,由贵由汗继位成为蒙古帝国第三任大汗。但是贵由本人才能一般,能力更是有限,在位不三年便死于酒色,他同样没有指定继承人是谁。这时候窝阔台系诸子王公早就打得不可开交了,他这一系人心散了,经过上次夺位之乱后,托雷系强力崛起,又有西道诸王的大力支持,金帐汗拔都直接派其弟弟别儿哥带兵逼宫,发大军护送托雷系长子蒙哥回哈拉和林直接继位,蒙哥成为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标志着蒙古汗位从窝阔台系转向托雷系的开端,蒙哥上位后不断打压贵由的兄弟儿子们,处死地处死流放的流放,窝阔台系从此一蹶不振,但万万没有想到最早死去的合失亲王的儿子海都都在蒙哥死后成了反对大元王朝的急先锋,这一切的结果都是因为窝阔台生前没有指定他的汗位继承者造成的,所以说他为蒙古帝国的分裂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