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出版的《华西都市报》第五版一条《四川报业博物馆建设项目监理服务招标公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也即意味着成都将有首家报业博物馆亮相。

成都报业发达,至今已经出版了多种类型有关成都报业的图书,但至今还没有一家博物馆呈现成都报业发展的历程。

说起近代报业的发达,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但其实,四川地区的报刊也十分发达。据王绿萍在《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一书中统计到,从1897年到1949年的半个世纪里,四川共创办了6700多种报刊。

相较北京、广州、上海,地处西南群山之中的四川,报业起步确实要晚一点,到19世纪末,近代报刊才在四川出现。四川的第一家报刊为《渝报》,是维新组织强学会成员宋育仁于1897年在重庆创立的,主旨是“广见闻,开风气”,宣传维新变法。

近代办报的高潮往往与政治分不开关系。四川的报业也是如此。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近代化在四川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立宪运动、革命运动的兴起,报刊也与日俱增。在这一时期,四川近代报刊出现一个初步发展的高潮,官办和民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1900年-1909年,四川先后创办了20余家报刊,如《蜀学报》、《华西教会新闻》、《四川官报》、《成都日报》、《广益丛报》、《重庆日报》、《成都商报》、《蜀报》、《白话报》等。这些报纸,在之后的辛亥革命的前奏、武昌起义导火索的保路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将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之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中,四川报刊的表现也十分突出。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作为大后方,更是成为全国报刊出版的中心。国共两党的主要机关报、民主党派及其他政党派系的主要报刊,以及从沦陷区内迁的报刊,绝大多数都在四川出版。

因此,四川报刊在中国新闻事业中有着独特的、重要的地位。

再快进到改革开放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华西都市报》,因全面系统地创立了报纸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全新的竞争策略,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

1995年,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正式成立。在市场已被瓜分殆尽的四川报业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迅速成为一匹“黑马”,创刊第一年发行量即达11万份,盈利70万元;第二年发行量增加到25万份,盈利920万元。

《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瞩目。在业界,《华西都市报》引来各地报业集团的争相模仿:在广州,《南方日报》创办了《南方都市报》;在福州,《福建日报》创办了《海峡都市报》;在石家庄,《河北日报》创办了《燕赵都市报》;在武汉,《湖北日报》创办了《楚天都市报》;在成都当地,《蜀报》、《商务早报》、《天府早报》、《四川青年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也纷纷涌入成都都市报市场,成都报业出现了"七雄并存"的繁荣景象……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都市报现象”。

在学界:1997年12月17日,中国新闻界举办“市场经济与都市报发展研讨会”,中宣部新闻局、中国记协、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新闻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研究和讨论。

如今,报刊时代落幕,新媒体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四川这片土地上,还在继续孕育出影响力强大的新媒体。如四川日报旗下的封面新闻、成都商报旗下的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