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科技的广泛应用掀起各行各业转型和升级的浪潮,以智能电动车、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硬科技更是发展势头强劲,革新着与之相关的诸多领域。在这样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投资人面临着不小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投资人?红杉中国合伙人刘星在《管理视野》中进行了详细解答。本文转载自《管理视野》,内容略有删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您过往做过很多成功的投资,能分享一个您最近做的案子吗?

小鹏汽车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中国比较领先的一家智能电动车品牌企业,它有一个关联企业叫作小鹏汇天,产品是一辆会飞的汽车。我小时候有一本科幻读物叫《小灵通漫游未来》,那里面就有很多空中飞行汽车。小鹏汇天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科幻作品里的场景,正在随着科技创新的进步变成现实。以后个人的交通工具不只在地上跑,也可以在空中飞行。

现在这个产品还没有商用化,但是已经过几次迭代了,在未来两三年里,应该就可以推向市场。明年可能就能试飞行,再过两三年就可以面向市场销售了。这个产品最开始主打的场景是,在郊外比较空旷的地方让车飞起来,跨越一些行走不便到达的区域。它是垂直起飞、垂直降落的,结合了汽车和飞行器的技术。从这个场景切入,最终肯定是要实现空中自动驾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说明: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个产品很有未来感,我们也是小鹏汽车上市前的投资人,所以对小鹏汽车有长期的了解,它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智能化在国内都是走在行业前列的。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公司能够很好地得到小鹏汽车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等方面的协同,所以天然会比其他类似方向的创业公司具备更高的起点,也具备更多的资源和优势。

垂直起降的飞行器或者说出行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很受关注的新领域。为什么会有垂直飞行器?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球的空间来解决现有地面交通的瓶颈,在城市救援、应急等场景都可以有很多的应用,未来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红杉一直强调要面向未来,投资一些具有科技创新属性的、更多强调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这个项目也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投资理念和策略。

Q:红杉中国现在对硬科技赛道是非常重视的。您前期投了很多消费赛道的品牌,未来,您是继续看好新消费的赛道,还是会更关注硬科技方向?

我是理工背景出身,在念商学院之前,我在软件行业工作过七年,大公司、创业公司都经历过。我在红杉一直是科技和消费两个领域都有所覆盖。从2017年新零售到 2018年、2019年新消费品牌,再到2020年、2021年的硬科技,社会讨论、创业者和投资人关注的热点总是一波一波的,永远会有新的热点出现。但总的来讲,过去这些年在红杉,我还是在科技和消费两大赛道不断地寻找、学习一些投资机会。

早期我投了一系列电商公司,后来我又有一些消费领域的投资,也是从电商自然而然延伸到了消费领域。新消费赛道在过去的2年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热现象,渠道的红利似乎可以让一些新品牌非常快速地冲到一定规模,但这种表象有可能掩盖掉一些作为消费品牌固有的发展规律,尤其是核心能力的建设,从而掉进“速度陷阱”,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自身强大的内在能力,虽然在比较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规模,但“虚胖”不可持续,回过头还是需要强身健体,还是要把自己真正的能力建立起来。2021年下半年以来热度有所退却,大家回归到比较理性和重视产品和品牌本质的阶段。

消费是一个永恒的投资主题,而科技投资有比较明显的技术迭代,要么颠覆上一代的技术,要么开创一片新天地。消费领域面临的更多的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总的来讲,它是一个穿越周期的行业,老百姓总要消费,总能出一些新的产品、新的渠道,或者消费人群的变化,哪怕在存量市场上,也能带来一些创新的机会。新消费领域的创业也好、投资也好,貌似进入了一个和烟花灿烂的时候相比更加平静的阶段,但这恰恰是好的投资时机,也是真正对消费品建立敬畏心,按照消费行业的发展规律来创立和培育的机会。那些希望去打造一家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消费品牌的创始人,现在这个环境是比较有利于他们的,他们不再会受这些噪声的干扰了。

Q:您在2017年分享过一个关于新消费投资人的逻辑,现在来看您当时分享的逻辑,在新消费投资上还是成立的,对吗?您有什么调整和修正,或者新的思考吗?

坦白讲没有太大的调整。当时我说2017年会是线下零售焕发生机的一年,的确也得到了印证。新零售新在哪?新人群、新品牌、新技术、新业态,也就是依托新人群、提供新品牌、应用新技术、构建新业态。

我讲过三个圆圈画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新品牌——品类、品质、品位。从品质的角度来讲,其实还是我当时总结的三点。第一是真材实料,运用更好的材料甚至是创新的材料,比方说在运动领域、服装领域往往有一些面料的创新。面料的创新要么带来功能性的改善,要么带来美感、时尚感的改善。在食品领域也是一样,网民经常讲成分,用料足不足,味道、口感肯定是有差别的。再比如护肤品领域,用了更高品质的原料,当然产品品质会更好,真材实料一定是其中很重要的路径。第二是科技创新,科技的推动使得产品不断地更新迭代。像扫地机器人,我们投资的云鲸,它不仅能做到扫地、拖地,还能自动把拖把拧干,在房间里进行自动的导航,能够把边角落的地方扫得更干净,不会遗漏,消费者省心省力,当然喜欢这样的产品。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带来的产品功能和性能上的提升。第三是创新精神,做这个产品到底花了多少心思,这是能够体现出来的,而且往往体现在细节上。产品包装、售后服务等一些细节方面最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服务体验。通过以上谈到的原则去提高产品品质,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喜爱,这是当下新消费品牌应该去做的。

回顾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在电商出现之前我们其实都还在初级阶段。那时候,我们更强调的是零售的“场”,一切围绕经营场所,重心不在经营商品,更不用说经营消费者。直到电商出现。人们好奇,为什么电商发展得这么好?我不认为是电商做得多么好,而是因为线下零售做得太差了。电商天生有非常好的数据基础,把人、货、场的关系梳理好,同时可以通过数据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当这个业态出现的时候,立刻就把最传统的线下零售“按”下去了。

无论用多漂亮的名词去形容零售,其真正的核心就是三个要素:人、货、场。这三个核心要素分别叠加了线上和线下的维度,互相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被放得很大。这就是为什么新零售有更多的空间让创业者去突破。这是消费行业内在的商业逻辑和发展规律,不敢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至少从概率上来讲,这是屡试不爽、经历过时代考验,还是比较有生命力的,并不会因为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明天的Web3.0元宇宙而改变。它和技术更新迭代并不矛盾。

Q:您刚才讲科技跟新消费的特质不一样,科技会随着技术发生颠覆式的更新和迭代。在硬科技方面的投资,您有怎样的方法论或者是系统的逻辑思考吗?

第一,要带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最前沿的创新方向,可能是从事科研的人的想法,他们的探索还没有形成产品,更不用说形成商品了。但是作为投资人要在科技创新领域投资,可能就需要对这些前沿的探索抱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的能力一方面来自相应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来自相关的行业从业经验。消费是普通人作为消费者可以感知的东西,但是你要讲半导体设计、晶圆制造、动力电池的研发,或者创新药的靶向是怎么做出来的,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最好还能有一些行业的经验。投资人不见得能像科学家、科研人员一样钻研那么深,但至少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和这类企业的创始人、管理团队更好地交流。

第二,技术要有颠覆性。面对这种潜在的不确定性,就要时刻跟踪、咨询、尝试理解新的方向。一家优秀的企业是不会一成不变的,而是会不断地关注它所在领域的创新。通过这些企业的创业者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新的方向,他们天天在行业里面摸爬滚打,对于未来的嗅觉和敏感性往往比我们更强。创业者才是真正的源泉。投资人是跟创业者接触面比较广、频次比较多才捕捉到了信号,但真正能够预见未来、捕捉到革新的人应该是创业者。为什么我们强调和最优秀的创业者合作是首选?他们很愿意跟我们交流,觉得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能够比较懂他们。我们需要持续从创业者身上发现一些趋势,或者吸取一些营养,补充、加强我们对不同领域的认识。我认为,在科技领域的投资认知,到位不到位、准确不准确非常重要。

Q:您个人在科技领域的投资认知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要说方法论都是一样的。第一,既然是科技领域,个人知识结构上有一些已有的训练或者学习的经历,这会让你有比较好的基础。第二,如果在这些行业里面有相关工作经验,那你对这个行业就有更深入的认知。假设原来这些东西都没有,你是从零开始建立认知,那么跟行业里的相关人士去学习和交流也可以帮助你。第三,就是去看项目,走访公司,做完一圈行业研究之后,就能建立起更多认知,如果已经投过这样的公司,又伴随着这样的公司走过几年时间,那你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可能就更加深了。

Q:您是36岁才成为一名投资人,经过过去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您觉得作为好的投资人,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第一,投资是要投一些创新的东西,不管是创新的科技,还是创新的模式,需要你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以前不了解的东西。第二,需要有敬畏心,敬畏心是面对投资领域和创业者,包括自己认知的边界或者准确性的界定,如果失去了敬畏心就有可能会陷入一些判断的误区。投资人可能见过的东西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把握了真理,在面对一个创业者、创业公司的时候,还是要有非常好的心态去聆听别人的论点。第三,是平常心,做风险投资(VC),不能急功近利,要有相当的耐心,因为很多创新的事物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很多创业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时候又的确有一些行业规则不能够轻易地逾越。但这个平常心跟进取心、野心并不矛盾,过程中保持平常心,但目标要有足够的野心和事业心。

从能力模型上来讲,投资是非常需要综合能力的职业,我们常常讲投资既要发现价值,又要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过程当中,还要调动整个平台的赋能能力,去为投资企业或者企业家服务,还需要强大的协调和合作的能力。

Q: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整个世界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就您的观察,过去一年有注册制改革、北交所成立等重大事件发生,这些对于您的投资产生了哪些影响?

疫情本身肯定是带来了一些影响,比如说培养线上交流的习惯,原来全部工作都依赖线下,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线上了,显著提高了行业的效率。就像很多其他行业一样,风险投资本身的业务也在逐渐线上化、数字化,这可能也是一个行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本身也在运用科技,从视频会议开始,慢慢在其他的工作环节逐步实现数字化,这是疫情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我们更多地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来跟创业者进行交流。比如,2021年我们投资了加拿大的一个时尚电商平台SSENSE,整个投资过程完全都是线上进行的,在没有线下接触的情况下完成了这笔大规模的投资。这在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另外,疫情改变了很多消费者和组织者的行为模式,因此给投资机构、投资行业带来很多新的方向。有部分被投企业在疫情下遭受到很大的冲击,作为投资机构来讲,怎么去更好地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同时管理好投资组合的风险,对投资行业来说,是全新课题。

此外,一些大的宏观政策对投资行业的影响肯定也是有的,在无形之中会引导行业在哪些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政策的推出都是投资行业需要更好去理解和消化的。对企业来讲,就要提早做好这些准备,了解清楚监管部门的条例,要吃透。长期来看,每一个阶段其实都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