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被看做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称之为七夕。但实际上,最早的七夕节,原本应该叫 乞巧节 ,或者妇女节,甚至还能称之为晒书节,就是跟情人节没什么关系。一直到了宋代以后,七夕节才逐渐朝着中国古代情人节的角度转变。

那么宋代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而乞巧节本身又有什么样的习俗,能够推动着中国古代妇女节朝着情人节转变呢?

一、 七夕节起源的牛郎织女故事,以及在日渐发展的过程之中,形成的各种“七夕习俗”的出现,是古代乞巧节演变为七夕节的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夕节的由来,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经随着时间的力量深入民间,并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秘闻。

从乞巧节变情人节的意义出发,牛郎织女的故事里:冲破代表着封建礼教的“天条”的束缚,出身普通的牛郎和天帝之女这样一对身份地位天差地别的男女, 因为纯粹的爱情,历经千难万险 ,最终也算修成正果,虽然被王母娘娘一道“天河”给挡住了,但至少留下了鹊桥相会的机会。

《古诗十九首》中说: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而这份纯粹真挚的爱情,正是乞巧节最后会演变为情人节的文化底蕴。

说完了故事,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讲,古代乞巧节能够变成七夕节,实际上跟乞巧节本身的风俗习惯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每一个特别的节日里,往往都伴随着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习俗,比如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等等。乞巧节是古代女孩们的节日,其习俗之中, 包括 天神祈祷能够提高自己的“女红”手艺,而所谓“女红”,则是古代女性在婚姻之中的基础竞争力。

乞巧所“乞”的 ,正是这种能力,其目的是为了能抬高自己在选择良人方面的选择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提高自身魅力。既然女孩们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白马王子,那么其乞巧节变成情人节也就有了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 乞巧节也被称之为彩衣节 ,古代七夕这天,女孩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去到处游逛,从找对象这件事情的实现方式上来说,穿的美美的女孩们走在大街上,自然回头率奇高,更有可能被王子看中。

凡此种种,乞巧节能够演变为七夕节,除了其文化底蕴之外,还跟自古以来形成的乞巧节的节日风俗有关。

二、 宋代理学的兴盛,社会对于女性束缚的增强,促使女孩们将七夕当成为数不多的自由爱情的机会,从而使七夕节其他含义减弱,爱情含义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乞巧节不是宋代才有的,早在汉代,中国最早的乞巧节的概念就已经诞生了,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之中,一直到了宋朝,乞巧节才逐渐转变为情人节呢?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的年代, 它上接汉唐,下启明清,文化上极度发达,军事上羸弱不堪 ,总之就是很特殊,很矛盾。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下,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吃人的“封建礼教” ,就爱这样被催生出来了。而所谓封建礼教之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规矩。

皇帝有做皇帝的规矩,大臣有做大臣的规矩,男人有男人的规矩,女孩也有女孩的规矩。而女孩的规矩之中对七巧节变七夕节影响最大的,就是古代大家千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良好妇德”。

按理说这样严酷反人性的封建礼教,是限制女性活动的,怎么还催生了乞巧节变情人节这样一件冲破礼教束缚的事情发生呢?

所谓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理学的兴盛让女性外出活动的机会减少,婚姻就只能依靠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没有感情的婚姻,自然不是女孩们所向往的。

在这种严格的封建礼教下,乞巧节这一个可以借助节日外出的机会,对于女性来说,就成了为数不多的追求爱情的渠道。什么漂亮衣服,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什么“女红”,在选一个相中的好夫婿面前,这些都要靠边站。

于是,原本丰富多彩的乞巧节节日活动,就慢慢的走向单一的情人节了,因为时间实在太短,女孩们不得不抓住这有限的时机,尽可能找一个合乎自己心意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京梦华录》中说:
“七夕前三五日,军马盈市,罗绮满街。”

女孩子穿着漂亮的衣服满街跑,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玩。至于那些被封建礼教所桎梏的父母,实际上如果不是为了能够让女儿嫁个好人家,他们估计也不会强行的把女儿关在阁楼里,以迎合所谓的世风。

毕竟除了那些读书读傻了的“假卫道士”,大多数的父母,对于子女还是疼爱的,如果能让女儿找到一个喜欢,同时有符合礼教规矩的良人,对她们来说当然也是极好的。所以一定程度上,他们还支持这种在乞巧节这一天选婿的行为。

其实质跟现代中国由家长主办的相亲大会是一样的。

所以说,乞巧节之所以在宋代变成七夕节,是逐渐兴起的理学压迫下,女孩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是“人情”与“封建纲常”的妥协。

三、 宋代繁荣的文化和商业活动,使得七夕“情人节”的含义迅速普及,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官府和民间,对于七夕理解的割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乞巧节之所以在宋代演变为七夕节,也是 宋代文化高度繁荣 的结果造成的。随着评书、话本等早期娱乐艺术的出现,牛郎织女的故事也随之传入寻常百姓家。

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也没读过什么书,对于这个故事其中所蕴含的什么打破封建束缚之类的思想内涵,并不敢兴趣也不理解。他们感兴趣理解的是故事本身,而故事的本身就是一个叫牛郎的男生和一个叫织女的女性谈恋爱的故事。

既然这个节日是因为谈恋爱来的,那么家里的女子们在节日里偶然去突破一下礼教,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老百姓们自发的将其当成“情人节”。

当然情人节是现代人的说法,古代只能叫做 七夕节。 但是到了宋代, 对于七夕节的理解,就形成了官府和民间像割裂的结果。

对于官府来说, 七夕节依然是乞巧节,是儿童节,是彩衣节等等 ,唯独不是情人节,因为从宋代以后,传统的中国儒家,也就是官府主导的思想,是非常排斥自由恋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显然这时候的官府还把七夕节当成乞巧节来看待的,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只做不说,是不是叫“情人节”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不在这一天约会,答案显然是会的。

既然官府排斥 自由恋爱 ,那么自然不会把什么“情人节”这样的概念引入到乞巧节的内涵之上。但民间显然不是这样,对于老百姓们来说 ,政府要不要加强中央集权,要不要控制人们的思想,实际上并不被重视 。他们重视的是自己小家的和谐,女儿的幸福。

当掌权阶级所主导的文化思 想。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风气时,大多数没读过书,不懂什么大道理的百姓们,往往发现的最晚,也最没有能力反抗的一群人。

在封建制度和思想控制不自觉的被老百姓们所接受之后,政府想要达成的目标达成了,但是百姓们想要达成的目标却还没有,反而因为被诸如“男女授受不亲”这样儒家礼教给限制,造成了家庭的不和谐。

人爱子 是天生的,外在的风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却没办法改变人的天性,所以在此基础之上,最早的乞巧节在民间变成了情人节,实际上是民间整体对皇权的一次被动的反抗。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乞巧节之所以能演变为情人节,本身是由乞巧节的内涵,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在 乞巧节中形成的文化风俗所导致的。

而宋代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中独树一帜,成为乞巧节变成七夕节的重要时刻,是因为 宋代特殊历史背景 ,后期逐渐形成的理学等原因共同影响的。

同时,乞巧节向七夕节转变的过程,实际上还带着一定的社会分裂的结果,是民间与官方隔阂越深的表现。

参考文献:

《宋史》

《资治通鉴》

《东京梦华录》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