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底色,在于对弱者的关怀,而不是一昧的美化。

最近的上海,发生了许多悲情又悲壮的故事,微小的涟漪又迅速湮没在车轮滚滚的尘世。

在这个2500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里,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悲欢离合。我们无法将他们打捞起,却又不忍看下去,只能以苍白的文字去述说,去呐喊。

01

上了年纪的他们,活该死去吗?

生命,是人类最顽强的本能。

但凡生死,都不是小事。

可让人活不下去的,似乎只有新冠。

4月18日,“上海新增本土死亡病例3例”刷屏。这个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消息,还是发生了。

随即官方披露了这3个病例的具体情况:89岁女性;91岁女性;91岁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年长外,这3例死亡病例还有一个共同点:均患有基础性疾病,入院后转为重症,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这本是一件痛心又哀伤的事,但我在评论区却看到了另一种声音:

这个年纪死了正常,别什么都怪病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这个年纪死了,是应该的,甚至可以称之为“喜丧”,不要怪病毒

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可能说这句话的人太过于冷血,也可能是他压根没有想过,所谓喜丧必须符合“全福、全寿、全终”。很显然,这3位老人没有一位符合“全终”(自然死亡,没有病痛折磨)。

甚至在评论区,我还看到了这样的声音:

本来能100岁的;
本来可以永远不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嘲讽的同时又阴阳怪气。

可能他们忘记了上一辈的浴血拼搏,忘记了上一辈的辛勤开脱,忘记了上一辈所给予自己的富足生活。

没有感恩,反而如此仇视老人。

可是,说出这些话的人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变老。

天道轮回之时,自己也会成为被嫌弃的人,下一代会说着同样恶毒的话,做着同样恶绝的事,没有一点犹豫。

02

他的话,刺痛了14亿中国人

3月27日,一则视频在网络上刷屏。

长春一老人,不懂得网上买菜,站在大门紧闭的超市前,想要买菜。

老人:微信?
超市工作人员明显不耐烦了:手机微信啊,啥微信!
老人明显懵住了:那上哪里取?啊?
超市工作人员不愿再多说话:有钱不卖!
老人无奈,恳求起来:你就可怜可怜我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十几秒,老人从期待到无奈,再到哀求般的绝望。

超市员工有错吗?没有错,他们只是严格遵守防控要求。

老人有错吗?没有错,他只是家里揭不开锅了,想要一口菜吃而已。

可越是这个时候,越让人觉得无力。

虽然视频曝光后,老人的诉求得到解决,整件事算是圆满结束了。

但这一切,到这里真的就结束了吗?

我们敢保证,下一次不会出现类似的事情吗?

谁也不敢保证!

曾经,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如今的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变成了被社会遗忘乃至抛弃的累赘。

在这个智能化和数字化逐渐普及的时代,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他们甚至被叫作“数字难民”。

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他们无法出门,无法回家,无法看病,无法买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03

被遗忘在社会边缘的一群人

“长春老人买菜事件”之所以会引起那么多人愤怒,更多的还是因为工作人员的态度。

人人都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可偏偏那位工作人员的脸上却写满了不耐烦和嫌弃。

而他的态度,也是现如今很多人对待“数字难民”老人的照妖镜。

这是去年的新闻,一位环卫大爷在公交车上被全车的乘客指责。

原因是大爷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

公交司机只能拒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爷慌了,因为他只知道这班公交车是他唯一的回家路。

大爷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车上的乘客暴躁起来,有人开始呵斥:你不要害了我们一车人啊!

也有人开始不耐烦了:我还赶着上班呢,你别耽误时间了。

是的,公交司机和乘客都没有错。

只是看着这个大爷一脸的无奈与慌张,我觉得很难过。

他只是一个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人,他只知道自己没办法乘车回家了,他甚至可能因此只能走很远的路回家。

可是在疫情之下,没人关心这些。

同样的事情,辽宁也曾发生过。

一位老人乘公交车时没有智能机,司机让老人直接下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问司机:上面不是写着可以登记吗?

司机却像没听见一般:你下去,快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乘客们也坐不住了:

“你登记什么?还不快点下去!”
“你再不下去,我就报警了!”

在众人的指责下,老人委屈无助极了,最终还是下了车。

我完全能够理解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却很难赞同对待老人的冷漠与粗鲁。

就像网友说得那样:“我们不一定都有孩子,但一定都有父母。”

想到我自己也会老去,会跟不上时代,我就无法抱怨那些“浪费”时间的老年人;

想到我的父母出门在外,也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也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指责被歧视,就觉得难受。

一开始,防控是为了给人解决问题,可现在却把人变成了问题。

我们都会老去,可是谁又敢保证下一个被嫌弃的不是自己?

04

之前看过一则短视频。

视频里儿子和同学出去野餐,儿子脚上穿着名牌鞋子,面前是各种美食。

儿子将这个场景拍给母亲看。

母亲看到后,也传来了一段视频。

视频里的母亲,坐在炎炎烈日之下。和一群农妇们刚刚结束劳作,正在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儿子面前的美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手中的大饼与咸菜。

这一幕,看得人无比心酸。

我们总是嫌弃父母土,总是觉得他们跟不上时代,殊不知我们不过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才得以看到更好更大的世界。

这些天,无数求救信息在网络上流传。

华师大二村的老国宝们,因不会团购食不果腹而陷入绝望;

永康街道的老人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对话,句句诛心;

人脉甚广,却还是因为等不到核酸结果而离世的郎咸平母亲;

在这场席卷而来的疫情中,截至目前虽说只有3人死亡。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某些老人还是成为代价中的代价。

种种困境,或许我们无法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但只有改变,我们才能看到希望不是吗?

比如齐齐哈尔推出的“反向扫码”,比如多地开办的老年人手机培训班;

又比如当有老年人询问你智能机使用时,你一次耐心的讲解;

还比如当有老年人请求你帮忙扫码时,你一次驻足的帮助。

帮助他们的现在,决定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