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徐铭怿 魏旭灿 尤才彬

艺术之光点亮彝族村民共富希望。

今天上午,著名的“小裤脚”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与浙江宁海的乡建艺术家等一行7人离开四川普格县德育村,返回宁波。

跨越2400公里,在四川普格县德育村的72小时里,丛志强的足迹遍布德育村的角角落落,与村民深入交流、了解村庄资源、挖掘旅游产业……

在田野上,一场旅游产业的讨论热火朝天。

宁海葛家村有民宿,有酒吧,你们也可以有。你们的舞蹈、美食、手工艺、音乐都是宝贝。”丛志强说,村庄打造要因地制宜,不仅要建造具有彝族特色的民宿,村民还要用自己的手艺做出文创产品和美食,打造沉浸式的德育彝寨生活,让游客来了既能住下也能带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寻找村庄节点的设计灵感,丛志强爬上高山,欣赏彝族特色舞蹈,了解舞蹈特色;踏进田野,察看地形;走进村民家中,了解彝族民俗和文化。

普格县是宁海东西部协作结对县,德育村则位于普格县螺髻山镇腹地,面拥全国最大阿都彝寨—螺髻山彝寨,平均海拔1900米,曾是普格县重点贫困村,是以农业为主典型的彝汉聚居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村庄产业还没有成型,但是村庄正在打造基础设施,村民也盖起了新房,这里也有较好的区位、文化、自然优势,还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相信通过艺术振兴乡村的手段,能帮助其走上农文旅带动共同富裕之路。”丛志强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带队来到宁海县葛家村,开展一场全新的艺术家驻村试验。当现代艺术与乡土农民碰撞、互动、融合,葛家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乡村艺术振兴的典范。这套模式的核心是艺术赋能乡村,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将农民培养成乡建艺术家。

截至目前,丛志强教授团队已在宁波宁海、鄞州、余姚、象山等多地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也在鄞州区尝试社区艺术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