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又被称作中国的“庞贝城”。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区晋源镇,自1960年代考古工作开展以来至今已有60年。2021年,晋阳古城考古队第一次发现了瓷窑遗址,据判断其年代或为隋代。 该窑址是山西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址,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晋源区晋源镇,西依龙山、天龙山,东临汾河,面积2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东周,废弃于北宋初。自1960年代考古工作就已经开展,至今已有60年。因遗址埋藏厚、保存好,被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为重点保护的大遗址。2010年10月,列入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21年,为了探寻晋源苗圃二号建筑基址和三号建筑基址的关系,晋阳古城考古队对两者之间的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1处瓷窑遗址,共清理出3处瓷窑炉遗迹、9处灰坑和近万件瓷片。

图二 晋阳古城二号窑炉(东-西)

火膛平面近梯形,剖面亦呈梯形,口大于底,底部平坦。东西长3、南北宽3.4、深残存1.06~1.26米。火膛残存西壁挡火墙和东西南火膛壁,挡火墙和火膛壁皆用规格为长33、宽16、厚8厘米的耐火大条砖垒砌,残存最高13层。挡火墙自下向上呈阶级状叠涩,共13层。挡火墙北侧有宽约0.4米的青灰色烧结面,四壁残留有烧结的耐火泥,火膛外侧有10~40厘米的红烧土层。火膛内上部填埋红褐色土,夹杂大量的红烧土,近底部有杂乱无章的窑具,底部为10~15厘米厚的灰烬。出土较多的蘑菇形窑柱、喇叭形窑柱、炉条、垫圈、垫条和大量青釉瓷片和少量白釉瓷片等。窑床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仅残存厚4~10厘米的红烧土层,窑壁、烟道等相关遗迹均已不存在。窑床东西残长2.52、南北残宽2.72米。

图三 蘑菇形窑柱(标本TS05W10Y1:13)

图四 匣钵(标本S05W10H36:28)内壁

图五 三叉支钉(标本TS05W10Y2:14)侧面

图五 三叉支钉(标本TS05W10Y2:14)背面

图六 细白瓷瓷杯(标本TS05W10H36:32)

图七 化妆白瓷碗(标本TS06W11H38:11)

图八 青瓷长颈弧腹罐(标本TS05W10H36:12)

晋阳古城瓷窑遗址位于晋阳古城遗址内,处于北朝至唐代宫城区的南部,这是晋阳古城开展考古工作来第一次发现的瓷窑遗址。发掘的瓷窑遗址开口于第⑤b层位下。第⑤b层是唐早期文化层,其下为北朝建筑基址。

从瓷窑的残存遗迹分析,瓷窑均为马蹄形馒头窑,由火膛、窑室和烟道组成,火膛与窑室之间有挡火墙,窑室与烟道之间也有烟道墙相隔。窑炉的通风道应该在工作面上,现已经破坏,无法确证。火膛内发现大量的木炭灰,证明烧窑所使用燃料是木炭。从遗迹及出土遗物看,瓷窑的使用时间很短,烧制的产品种类也不多。蘑菇形窑具是主要的支烧工具,还有少量的喇叭形窑具。出土青瓷器和化妆白瓷都应是在这样的窑具之间裸烧,但细白瓷使用匣钵,匣钵为盆形,上下两组摞烧,从匣钵上的痕迹看烧制器物为倒置,即口沿朝下,足部朝上。

出土器物有显著的隋代或唐代早期特征,我们判断该瓷窑的时代可能是隋代,使用时间不长,烧制器物种类少,但技术水平较高,而其位置位于当时的晋阳宫宫城内,说明这是一处重要的隋代瓷窑。该窑址是山西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窑址,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本文原刊于文博中国,作者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