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 南京大学教授靠卖「基因敲除小鼠」,一只11723元,年赚近4亿 ” 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南京大学高翔教授以创始人身份于2017年成立了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约60%营收来自商品化小鼠模型销售。目前公司实验动物小鼠产品线齐全,小鼠的价格从几十到上万元不等。2021年,药康生物实现营业收入3.94亿元,一只「基因敲除小鼠」可以卖到11723元,毛利率接近惊人的95%。此外,值得关注的是,4月12日,该公司已开启申购,本次拟公开发行股票5000万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11.27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 「基因敲除小鼠」这样的售价并不算高,其培育过程较为复杂,并且在医学研究中极具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如此丰厚的回报,网友们都情不自禁的感叹知识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以来,在一部分人的印象里,科学是在课本中、文献中和新闻中,距离产业化和实际应用还相当遥远。实际上, 近些年,国家一直在鼓励科研人员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的生活需要联系起来,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据相关机构发布的“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前100名高校主要分布在江苏、北京、浙江、陕西、湖北、上海、广东等24个省市,国内专利转让数量均在191件及以上。其中 南京林业大学以2531件专利位列第一,清华大学以2231件专利排名第二,上海交通大学以1548件专利排名第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获得高额回报的事例并不鲜见,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喜人的结果。

2015年, 西南大学薛荣生教授团队 研发的“凸轮自适应自动变速轮毂”国际专利技术,以“技术使用入门费1200万元加每台车销售提成10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我国最大的轻型电动车出口公司——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据悉,这已不是薛荣生教授团队第一次用科研成果换回“真金白银”。自1985年开始“智慧平衡自适应自动变速技术”(即AAT技术)研发以来,已先后有10多家企业向他们购买大小专利80多项,缴纳技术使用入门费上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 山东理工大学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院长毕玉遂团队 关于新型无氯氟化学发泡剂的两项专利获得了5.2亿的天价转让费,其中有一本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专利,大约有八万字,算起来,一个字就值七千元。另外,按照合同约定,其中80%,也就是价值4亿多元的收益,归这位教授所属的科研团队所有。这种新型无氯氟化学发泡剂技术不仅打破了国际垄断,更解决了让所有人关心的环保问题,有可能来摆脱氯元素,或者氟元素的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进教授团队 研发的“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超长效局麻药”两类麻醉新药,进行了转化,合同总金额7.5亿元,按照华西医院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华西九条”,他个人获得了1亿元奖励资金。更值得钦佩的是,2021年,刘进教授将其成果转化个人所得的1亿元进行了捐赠,在华西医院设立专项规培发展基金,用于激励住院医师、带教师资,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能力。这也是我国首个由个人捐赠设立的专项规培发展基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教授 发明的“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送方法及设备”(简称“ERE技术”) 以超2000万元的价格进行了专利转让。据介绍,与原有的剪切流变技术相比,ERE技术比螺杆挤出机能耗降低25%左右,使制品力学性能普遍提高20%以上。这也意味着,在加工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好的产品性能。此外,新技术可以加工此前无法混合的材料。同年,该专利技术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民英教授团队 关于“长碳链及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的专利获得了4000万元的专利转让费。上海中能企业发展集团将采用该科技成果,计划投资100亿元左右,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年产20万吨长碳链尼龙和耐高温尼龙生产线,使我国成为特种聚酰胺生产、加工的世界级产业基地,为我国集成电路、汽车、轨道交通、光纤通信、清洁能源、特种装备提供重要材料支撑,解决上述领域一些重要工程材料方面的“卡脖子”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制药学院姜兴茂教授团队 利用微波与气溶胶结合的方法,一举攻克新纳米材料超细金属粉体及生产装置的技术难题。从而打破国际上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在这一领域尖端“卡脖子”技术的封锁。目前,该项技术专利已经作价900万元进行了专利转让。此外,据统计,2021年武汉工程大学全年成果转化金额6486万元。其中,专利转让62项,技术开发到账4967.8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在最后

针对现阶段专利转化存在的问题,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的确有不少“沉睡专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专利转化存在“两难”问题。一方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难以被发现、被应用;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难以获取所需的专利技术。

为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今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了“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根据计划,目前正在推动三方面工作:

一是拓宽渠道。就是要通过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转化的动力;

二是促进对接,就是要通过打造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需求,包括线上线下对接;

三是加强正面激励,对这项工作采取后补助方式,对实施效果好的省份予以奖补,以此促进专利转化和应用。

期待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会有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取之科学,造福社会!

相关资料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术分享,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