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视频制作 邹斌

通讯员 黄婷婷 张峻笠

实习生 陈辰 杨优优

武汉光谷携手恩施市共筑育人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武汉光谷携手恩施市共筑育人梦想

面对摄像机镜头,正在班长组织下轻声诵读课外经典的601班同学们很有默契地同时放开了嗓子,拿出少年中国的气势,呐喊朗诵经典唐诗《将进酒》,声音回荡在新塘乡双河小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校长冯本玉很满意这样的时刻,他一边张罗着本学期重头戏“歌咏比赛”的预排演,嘴里也不自觉地跟着哼读起来。

时间过得很快,今年是冯本玉扎根家乡双河的第31个年头。他希望从双河小学走出去的孩子能够有多样的才能,“跟城里的孩子差距拉近点。”

30公里外的新塘乡民族初级中学,让常务副校长李维岩颇为自豪的是学校刚引进了一位专业英语老师。李维岩工作之余,很喜欢在这所有着66年建校史,充满着鸟语花香的校园里,听从音乐教室里传出来的孩子们天使般的歌声。

冯本玉也很喜欢音乐,往年缺老师,他甚至客串过几年音乐老师,葫芦丝他见过,知道怎么跟孩子们讲,课本里提到萨克斯时,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

眼下,希望和改变正悄然发生。2021年以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对口帮扶恩施市,在东湖高新区社会事务局和恩施市乡村振兴局的牵头统筹下,立足“恩施所需、光谷所能”,两地各部门深度互访互动,推进产业协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以双河小学为代表的恩施市四所学校与东湖高新区四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年轻的骨干教师越过高山峡谷,将武汉的先进教学理念带回来实践。

困境:农村地区如何丰富校园活动?

恩施市新塘乡双河社区最富有盛名的是丰富的硒矿产资源。双河渔塘坝拥有世界上唯一的独立硒矿床,填补了全世界无独立硒矿的空白。

4月19日,记者驱车从恩施市出发,翻山越岭约80公里,近2小时车程抵达新塘乡双河小学。小学与邻县宣恩交界,海拔高达1500米,是恩施州内海拔最高的小学。

双河小学还有三个教学点,分布在恩施最险的海拔落差800多米的峭壁、被称为“壁挂天路”的新塘乡双木公路上。

“总要有人留下来。”这是双河本地人、校长冯本玉最朴素的想法,1991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他留在了双河开启职业生涯,这一坚持就是31年。当年,学校只有一栋木房子,交通也不方便,学校最多时候也不足百人。

随着时代发展,校舍面积不断扩大,交通愈发便利,双河小学的学生一度超过700人,连相距约20公里的邻县宣恩勾腰坝村也有不少家长将孩子送过来上学。

“农村学校留不住人啊。”谈到教师队伍建设,冯本玉眉头紧锁,30多年来,很多同事都陆续离开岗位,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以前缺老师,冯本玉和同事们都有过“全科教师”的经历,数学、体育、音乐、科学,“差什么老师,就成为什么老师。”他说道。前两年,学校招收了一位美术专业的老师,然而没有待多久,就离开了。

近些年,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目前31位老师中,有17名老师具有本科学历以上。“但是队伍中有不少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不精不专。”冯本玉希望老师们能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作为校长,他还希望孩子们能在快乐中学习,特别是当下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丰富学生的课余课外生活,也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样的愁绪也笼罩在新塘乡民族初级中学常务副校长李维岩的心里,去年学校引进了一位专业音乐老师后,李维岩明显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更多了。“要是有更多的艺术、体育等专业老师,那我的学校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他说,学校成绩多年稳列前茅,其他方面也要赶上来。

冯本玉和李维岩们的忧虑是鄂西大山农村地区学校共同的困境。好在,困境已经在发生改变。

改变:借区域协作取长补短

“光谷一初丰富的校园活动真是让我开了眼界。”在新塘乡民族初级中学校园内,95后青年教师向绍益指着学校的展板说,同样的展板,光谷一初展示的是学生们丰富的社团活动开展情况,“而我们此前显得有点生硬。”他说道。

去年10月,向绍益被学校派往武汉市光谷第一初级中学交流学习,回来后,他将外面最新的教学理念、培养方式分享给同事们,学校也逐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去年8月,恩施市与武汉光谷签订《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恩施市对口帮扶框架协议》,东湖高新区将与恩施市打造“区级统筹、部门联动、国企担当、民企助推、社会协同”的“五位一体”帮扶工作大格局。

在两地框架协议基础上,恩施市教育局与东湖高新区教育局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基础能力、资源共享、经费支持保障、教学改革、内涵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

东湖高新区筹措800万元建设恩施市清江民族中学建设,向恩施市捐赠50万元,用于芭蕉侗族乡民族中学建设。同时,新塘乡双河小学、民族初级中学和红土乡中心小学、石灰窑初级中学与光谷四所优质学校开展结对人才交流。

“老师,你错了,还差一个垂足没有标注。”双河小学401班教室内,交流学习回来的90后青年教师万娟正在上“三角形的性质”专题课,画好垂线后,她故意留了一个漏洞,课堂下,聪明的孩子们踊跃举手,指出她的错误。在主动承认错误后,万娟将垂足补上了,每当这个时候,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她和向绍益一样,也是受益于恩施市与光谷区域协作,于去年10月份前往光谷四小交流学习。

“知道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有差距,没想到差距这么大。”万娟说,光谷四小智能信息化程度高、兴趣小组多种多样,“而双河小学孩子们除了课程表上的课外,基本没有什么兴趣培养。”

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光谷四小还开设了AI智能课程,兴趣小组竟然还有扎染等课程,“每当想到这,我蛮心疼我的孩子们。”万娟说。

去年10月29日学习回来后,万娟利用周末时间将所学所看整理,11月1日周一到学校后,便将这一切分享给学校的老师们。

万娟也将所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作为教研副校长,她根据“光谷经验”,一手抓教研,一手抓校园文化建设。“要抓老师专业成长,包括将硬笔书法水平纳入教学评比。”万娟说,如今,学校教师,特别是年轻老师每月至少要讲两节公开课,“不能像往常一样,听课老师一听了之,还要互相提意见。”万娟说,这对于年轻老师的成长极为有帮助,特别是此前非师范专业的教师的成长。

不仅如此,她还将光谷所学运用到自我教学实践中。在401教室黑板上,画着上一章节课程的思维导图,“每个单元作总结,温故而知新。”她说道。

“很多硬件软件我们跟不上,但是我们通过学习,正视了差距,有目的有方向不断追赶。”万娟说。

向绍益是学校的德育副校长,交流学习回来后,他在校园活动上进行大胆尝试,诗歌朗诵大赛、辩论赛等活动正相继开展,他认为,要从灌输式的教学理念,转为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梳理发现,首批派出去学习的都是年轻的骨干教师,某种意义上,里面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

未来:全面拓展校际合作

目前,新塘乡双河小学和民族初级中学等都已经拟定好了新一批交流学习的教师。

“通过交流,我们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李维岩说,学校目前已与光谷一初达成了亲戚关系,线上线下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与光谷一初名师工作室不断交流,提升学校教师教学水平。“我们学校要紧紧抓住这样的机遇,不搞纸上谈兵的事。”李维岩说道。

去年下半年,恩施市教育局副局长王传普带队前往光谷沟通交流,确定了合作交流的机制。“我们前期是有针对性地派遣教师。”王传普说,首批教师都是来自恩施市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教学比较薄弱的地区,同时,都是选派的年轻骨干教师。

在他看来,成效是明显的。老师们通过出去学习,开拓了眼界、教学理念得到提升,特别是当下双减政策下,城市和农村学校如何有差异性地开展活动。

他说,恩施市教育局今年已拟定了计划,并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未来要更深入全面交流,恩施市城区学校的教师也要派出去学习。

对于已经尝到互助交流甜头的李维岩和冯本玉,想借助区域教育协作机遇,在学校建设方面有更多的畅想。

站在双河小学教学楼上俯视,整个校园几乎看不到绿,受限于校园面积,如果栽种大树,就会挤压学生们的活动空间。“但总有办法,见缝插绿。”冯本玉说,希望能够争取到配套资金,为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一抹绿色。

校园绿化,是建校66年的新塘乡民族初级中学最引以为傲的资本之一。这所建设于1956年的学校,在恩施市大山里,有着光荣的历史,66年来,数万大山里的孩子从这里飞出去。

校园依山而建,分三级,校园内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工字形”仿前苏联建筑在校园大树掩映下,别有一番风味。

“目前,这些仿苏建筑闲置着,很可惜。”李维岩说,他希望能够借助武汉光谷与恩施市区域协作机遇,将这些具有历史年代的建筑利用起来,改造成“东乡民族文化陈列馆”,展示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作为历史老师,在他看来,这项具有传承意义的工程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