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这样一家商铺,从一道门进去,门的旁边有一个狭小的窗口,长宽大概四十厘米左右,供着一些生活必需品及零食,商品的左下角靠墙角处是灶台,主人家挨着商铺最里边的那道墙搭了一张简易的床,床尾是主人家喂的一只羊,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生活着。

一天,阳光从窗户直射在她的床沿,睡眼惺忪的她懒洋洋的望着窗外,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突然,他冲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个饭盒,饭盒里装的全是一元硬币,快步走到床前,双膝跪地,饱含泪水的说“我会一辈子对你好的!”,她很诧异。上次写信时他还在外地务工,他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许下了一些诺言,她十分感动,毅然选择了他,永不改悔。现在来看,他依然坚守着他的诺言,她爱他很依旧。

这么相爱的两个人怎么会选择结婚后分隔两地呢?!

很快,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到临盆那天,他早早的出了门,去集市上请接生员,来回少说也要一个小时,片刻都耽误不得。接生员来到家,开始接生工作,生下来的那个孩子迟迟没哭,接生员提着婴儿的一只腿,一个劲地拍打她的屁股。他的母亲也是慌了神,抓起旁边的一个罐子猛砸了下去,“啪”的一声,可能是由于这一声响,可能是接生员的拍打,婴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大家都舒了一口长气。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举起刚出生几天的孩子到空中,是手臂到的最高的地方,乐呵呵地。他的母亲告诉他“现在已是孩子他爸了,多一分称呼,多了一份责任。”,当时的他还处于兴奋的情绪里,全然不知周围人在说话。是的,如此相爱的两个人怎么会舍得婚后依旧像婚前那样在“书信甜蜜”中渡过。之后他们两个人做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在那婴儿刚满月的之后几天,他们两个人就把孩子交给了他的父亲和母亲,接着就背井离乡打拼去了。或许是生活所迫;或许是两人不分开,无论什么情况,两人都同舟共济;或许是他们想要改变整个家庭经济状况,不得已而为之;亦或许是他们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不想像他们那样生活窘迫……

邻居之间聊天时时常说小女孩的奶奶:你胆子真大,这么小的孩子,你也敢接手喂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亲生父母问责起来,看你怎么办!诸如此类的话很多。当时这奶奶也有所动摇,但事已至此,又能怎么办呢!这奶奶喂米汤,喂玉米粉,把家里算得上是好的婴儿能吃的都给派上了。一次孩子感冒,因奶奶不识字,就由爷爷背着婴儿用的那些行头和这个小不点,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然后坐车到医院,医生责备爷爷:这么严重了才来医院。爷爷默然。之后医生开了药,爷爷又“山路十八弯”回到家,好好看说明书,每天准时喂药。奶奶还要做农活,整天就把小不点背在背上,两肩上还挑着两桶满满的粪上山去。到山上,奶奶施肥,浇粪,把小不点放在一个大的背篓里,是那个平时背牲畜食物的背篓。等到小不点长大了些,可以和同伴一起玩耍,不用再抱着背着了。因吃的母乳很少,小不点要比同龄人矮一个个头,偏瘦弱些。孩子们强壮点的都欺负她,骑在她的背上并用手掐她的脸,就像剜一小块肉,有鲜血流出。小女孩长大成年后脸上的印记还在。

他们回来了!在小女孩四岁左右。那天傍晚,奶奶炒了一碗土豆丝放在桌子上,小女孩嘴馋,爬上了凳子,站定在凳子上,用左手抓了一把土豆丝,抓起时菜油就从指间流出,直到手腕。此时,他们站到了家门口,放下行囊,只见她快步上前,一下把小女孩抱在怀里,紧紧地。“幺儿,妈妈回来了!”她很激动地说,小女孩当时愣愣地,不知发生什么情况。奶奶急忙从厨房里出来叫了一声小女孩的名字说道:这是你妈妈,快叫妈妈呀~。小女孩儿默然。他们给小女孩儿带回了遥控汽车,价值50元整,在当时可以抵得上一个月左右的工资了。吃完晚饭,她逗小女孩开心,开玩笑,但使得小女孩生气了。“阿姨,我不喜欢你,滚回去!”小女孩儿怒气冲冲地说。深知,也伤了一个做母亲的心。小女孩也知:面前这个貌美的女人很陌生,且不喜欢。

她把小女孩儿带回了娘家。当时小女孩要上厕所,但大人给她穿的是背带裤,她根本不太会解开,最后全兜在了裤子里,那母亲过来叱骂道:你怎么这么笨!那个恶狠狠地眼神深深印在小女孩的心中。庆幸的是过了春节他们便走了。随即小女孩上了幼儿园,小孩子们坐的是长桌子、长板凳。有一天,有一对姐妹商量好了去欺负小女孩儿,下课的时候,他俩用削铅笔的小刀把小女孩的书划得稀巴烂,另一个人上课的时候索性直接在那书上吐满了口水。小女孩没有告诉老师,也没有告诉家长,就一个人闷着哭。读小学时,老师叫买新华字典,爷爷给买了,结果到学校同桌直接跟小女孩的字典互换了,还威胁说“你要是敢告诉家人,明天我更会收拾你。”,小女孩默不作声。当天回家写作业时,爷爷字典字典不对,字有重影,纸张也差,问了小女孩,这才告诉了爷爷事情原委。第二天爷爷就去学校替小女孩儿出头,“教育”了那小子,自此,小女孩再也没有被欺负。

在小学那六年,但凡天下点雨爷爷都会用背篓背着小女孩回家,所以在小学六年的雨季,小女孩儿都是在爷爷背上的背篓里过的。小女孩也会在爷爷奶奶农忙时把饭做好,等他们回来后烧点菜就可以吃饭了;放过羊,养过兔,赶过鸭,喂过鸡。每次爷爷奶奶从集市上卖完牲畜回来都会给小女孩买喜欢的“油饼”、饼干和葡萄。每次小女孩都是在窗户口盼望爷爷奶奶能早点回来,因他们走时把门都锁死,担心小女孩儿出来乱跑。

小女孩儿的回忆里全是与爷爷奶奶有关,而非父亲母亲。

等到女孩上初中的年纪,家里条件稍微要缓和些,且父母把女孩儿送到了县城读书。又令女孩儿比较费解的是:年初,他们毫无征兆的带着女孩去县城报名,报完名时间还早,老师叫女孩儿去班上学习,父亲塞了点钱给女孩,她便进教室学习去了。她的父亲母亲为其买好生活用品放到寝室便走了,自此再也没见过。女孩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最开始的一周的晚上都是在被窝的哭泣声中度过,还好,班主任叫班长带女孩去吃饭,印象很深刻,吃的是一碗米线,于是乎,女孩吃了一个月的米线,早晨米线,中午米线,晚上米线。女孩有时又觉得学习之余的时间可以好好利用起来,于是买了彩色笔和画画本,就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画画,没有朋友。旁边有一些男同学在小声议论着什么,女孩似听得见似听不见。时而个别好事者冷嘲热讽的说着,且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女孩就只有涨红了脸,趴在桌子上,一声不吭。可以说,在女孩儿读书过程中,其父其母全程未参与,缺席了所有的家长会,更谈不上替女孩出头。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会叫座位上是空着的学生,仔细盘问家长没来的原因,每次都有她。女孩面露难色,尴尬,窘迫,不知所为……

再次见面便是年底春节的时候。其母还打趣说:当时我们坐车还路过你的学校呢。女孩默然。

女孩和父亲母亲有个逃不了的怪圈,每逢过春节她父母回来期间,必有一件事情发生:吵架。气的父亲扬起手中拳头,想要一拳把女孩锤死似的,使劲往空中一挥却被家里人拦住,女孩却撕心裂肺的哭着,哭腔说着根本就听不清楚的话。气的母亲一巴掌呼过来,女孩耳朵里“嗡”的一声响,便又是一次歇斯底里。最严重中的一次,便是女孩离家出走,想脱离这个家,期间没有接到家里任何一个人的电话,一周之后,钱花光了无奈只好回家。女孩看到家院子里的父亲,父亲回望了女孩,淡淡说道:吃了饭没?女孩没有回答,暗暗地回卧室去了。可是,女孩出走那几天正是除夕及新年的头几天。这事发生在女孩读高中期间。

读了大学,女孩明了事理,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考虑他人感受,学会了洞察他人情绪,学会了表达自己。看了一些书籍也渐渐理解了她的父母不得已的苦衷。她时常也会跟父亲沟通,会问一些问题,便是以前那些令人费解的问题。父亲也是淡然的说:谁不想陪在自己的孩子身边,谁不想一家人团聚,都是为了整个家啊。说了很多内心中很少说过的话。女孩儿渐渐也释然了,原来父母不是那么的冷酷无情,也是非常爱他们的孩子。他们给到孩子的都已是他们能给的最好的,女孩学这,学那,要这,要那,女孩的需求他们总是以最大程度去满足,他们是爱她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在此之后女孩的父母再次离开家时,女孩主动地提出要去送父母,父母来到了车站,上车放了行李,女孩的母亲坐在车上,不敢下来,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父亲便下车来与女孩和他的母亲道别,女孩情不自禁过去抱住了她的父亲说道:爸爸,我好舍不得你。父亲轻轻推开女孩,没说什么。女孩接着上前挽住了她父亲的手腕喊道:爸爸~ 声音变得沙哑,顺势把头斜靠在父亲的肩膀上,已是泪眼朦胧。站在女孩背后的是奶奶,正在用手擦拭着泪珠。父亲用另一只手温柔推下女孩那两只抓住衣袖的手说: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该上车了。寥寥几句及其轻描淡写,但后来母亲告诉女孩:父亲在车上难过了好一会儿。

女孩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内心深处最不能触碰的:一是离别;一是亲情。

事实却要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得不承认,女孩的成长是其爷爷奶奶陪伴的,在她心中,爷爷奶奶排第一,父母亦次之。父母爱女孩,女孩爱父母,更爱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也爱他们的儿子儿媳,他们就如“三角恋”般共存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