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交通运输的服务来说,各类新能源车齐齐上阵,不仅包括我们常见的纯电动车,传统能源车,也包括一些氢燃料车。整体的冬奥运输保障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中含绿素最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燃料车的展示,可谓是目前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次集中示范,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关注,也是冬奥会场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根据冬奥组委公布的数据,本届冬奥会示范运行超1000辆氢能源汽车,并配备30多个加氢站,积极投入的氢能燃料车的厂商包括丰田汽车、北汽集团、宇通客车、福田汽车等车企。在这个最大的盛会中,以冬奥为契机集中展现了氢能产业的应用潜力。

借助冬奥的机遇,氢能产业被推向世界的舞台,氢能产业的发展在这个世界窗口中被行业议论纷纷,那么,在未来碳中和重构的新能源格局下,氢能产业到底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氢能崛起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类型之一,在能源、交通、工业生产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并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国内将氢能定位战略能源技术,政策利好也在逐步释放。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次将氢能列为能源范畴,同年氢能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及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编制。

2021年3月,氢能正式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截至2021年,我国政府累计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经费超过20亿元;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溯本源,氢能产业得到全世界各国的大力支持与发展,与能源结构、能源趋势的变化需求不无关系。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发展目标,化石能源的枯竭、污染、气候等问题,都加速着能源结构的转变。我们自己的能源国情是多煤少气缺油,石油和天然气都需要进口来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其中石油75%依靠进口,天然气50%依靠进口,并且进口比例仍在逐年增大。

无论是减碳还是能源安全的把控,都在驱动着我们朝着氢能产业的深处走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30个省份、150多个城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及氢能发展,有50多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根据各省区市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国将建成加氢站超过1000座,推广氢燃料车超过54000辆。

从氢能的产业政策、研究、基础设施的不断构建与完善,到真金白银的推广示范区的建立,都反映着我们对能源系统改革的决心,加速着氢能产业的发展改造,国内氢能产业再度迎来发展热潮。

“身份牌”:多能耦合

我们知道氢气并不是天然存在于自然界的能源,必须通过技术的制备才能产生,是一种典型的二次能源。因为制备的能源消耗碳排不同,也被分为三种类别,用清洁能源电解水的制备被称为绿氢,用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气等制灰氢、蓝氢。煤制氢与天然气制氢因为成本较低,应用也最为广泛,是主要的氢气生产来源,占总产量的90%以上。

在氢能实际的落地应用中,最被人广泛认知的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相比于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加氢5分钟,续航800公里”,耐低温,续航高,真正规避了电动车的所有痛点,还能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几乎是完美的能源车。

不过发展氢能不仅仅是为了交通,虽然出行是万亿级别的消费场景,但在氢能源系统的棋局中,在碳中和大循环的背景下,出行并不是氢能的主战场。氢能擅长的领域,也包含在能源电气化后的工业生产和电网系统的储能调配中。

在工业领域中,现阶段约90%的氢气主要用于化工工业生产甲醇、氨等工业产品,约10%的氢气用于玻璃制造业、半导体制造业、多晶硅行业、食品行业、航空航天、钢铁等行业。不过受限于目前氢能供应波动性较大、氢能生产产量与需求不匹配等现实情况,氢能在化工工业上的应用有限。但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制氢的成本下降,在耗能大户的工业领域,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将会是减碳排的主力应用能源之一,满足工业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工业领域外,在风电光伏的可再生能源储存中,氢能作为优质的储能对象也会发挥作用。我们知道在能源领域,风电与光伏已经被大规模的推广与应用,但因为能源的有效储备问题,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之一。

如果将用不完的电能与风能,通过电解水转化成“绿氢”,在夜晚为整个电网系统“削峰填谷”,也可以替代掉部分昂贵的锂电储能电池。目前众多的光伏企业都开始瞄准了氢能,作为打开增长的新空间。

来源:脑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