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

熹里话:

足够接纳自己,才能收获到更多的快乐呀!

文 l 人生答疑馆馆长

来源 l 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线下社恐,线上社牛”。

社交软件兴起的现在,无数人不觉然间戴上了这“两副面孔”:

白天上班路上毫不起眼的“低头族”,晚上可能是虚拟社区呼风唤雨的“大佬”;

公司里那个沉默寡言的女同事,登入App摇身一变,成了小组里的意见领袖。

五花八门的网络社交,给数不清的“社恐患者”,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

今天,和大家聊聊: 网络社交,真能缓解“社交焦虑”吗?

“上班后,刷社媒成了我最依赖的解压方式。”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症。

前者更多的是一种生理及心理上的现象,指的是在社会交往,尤其是线下见面或交谈的场合中,感到紧张、尴尬、不自在;

而后者则是一种心理疾病,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表现为对社交过度的、不合理的、且严重影响生活的恐惧;

例如,下周要演讲,这周就焦虑到失眠、眩晕甚至呕吐。

我们常说的“社恐”,其实大多数都属于社交焦虑的范畴。

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而言,网络社交像是提供了休息与保护的“洞穴”,让人们能够在屏幕后安心、放松地伸展拳脚。

通常来说,社交焦虑有两大常见的诱因。

首先,是高敏感体质(HSP),在学术界也被称为“感觉加工敏感”。

1997年, 心理学家艾莲娜·阿伦博士提出了高敏感体质的概念,并归纳了这一体质的几大特征——

① 大脑对信息的深度加工能力强

② 易被过度刺激

③ 对积极/消极事物都有更大反应

④ 更易感知到细微之处

简单来说,在线下的交往中,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面部表情、一个手势,都会让高敏感人群接收到更复杂的信号,并调动精力进行处理、分析;

这就好像在相同的时间内,相较于常人,拥有高敏感体质的人做了一张题量更大的试卷,自然会疲惫不堪。

而在网络社交中,人们交换较多的信息往往只是文字和图片(当然现在又加上了表情包),远没有线下社交那样复杂而多元。

所以,对他们而言,下班后在社媒和网友私信聊聊天,自然比与同事在酒吧喝两杯要更放松。

其次,有社交焦虑的人,往往会过度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并为此感到不自信。

因此,为了回避不自信带来的痛苦感受,人们乐于在网络中寻找安全感。

例如,对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而言,他渴望在线下听到的是一句明确的夸奖或指令,而不是领导却模模糊糊的“你这个case做的还可以。”

这就会让不自信的人挣扎在“是可以还是不可以”“我是被赞赏还是批评”的疑问当中。

外界的反馈一旦是模糊的或略有负面,就会严重挑战他们对自我的肯定。

而在网络社交中,我们本身就对网友抱有的期待不高,虚拟的网络环境又让我们“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不行,拉黑就好了。

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对自我的评价不会时刻受到挑战和否定,自然就会感到安全、轻松和自如很多。

所以,一定程度而言,网络社交确实可以缓解社交焦虑。

与其说“逃避现实世界”,不如说网络社交创造了一个让人更加放松的空间。

“手机里的软件越多,

我就越孤独。”

但同时,网络社交也在引发着新的焦虑。

最为常见的就是由此引发的“孤独感”,也就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难交心”。

社交焦虑代表的其实是对社交行为的回避,而非对情感的抗拒。

对于有建立情感联结需求的人们而言,无论在网络社交上谈论得多么热火朝天,始终无法补足现实生活的匮乏。

一个在学校遭受排挤的孩子,无论夜晚与网友聊得多么开心,

或是在游戏里建造了怎样的梦幻天地,终究要在白天面对与同学建立关系的挑战。

而很多时候,网络社交带来的快乐越大,真实生活里挫折带来的痛苦就越强烈。

想要解决孤独感,网络社交永远只能作为一个手段,而非目的。

比孤独更可怕的,是过度使用网络社交带来的“成瘾”。

杜伦大学的伊森·尼克拉斯和瓦兹利·迈克尔在杂志《成瘾行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通过实验,他们发现:

许多沉迷于社交软件的人可能根本不喜欢社交app。

他们是被“想要”的感觉驱使,而非受“喜欢”的因素驱动。

有多少人深夜抱着手机,从微博刷到豆瓣,从交友app逛到网易云评论区,不是因为享受这样做,而是“停不下来”;

“说好了看十分钟就睡,结果还是凌晨三点朋友圈见。”

我们渴望获得新信息的刺激,然而却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自由意志与对自我的掌控感,连自己最开始为什么打开app都忘了。

这种行尸走肉的感觉,只会让人陷入更大的空虚。

此外,网络社交中潜在的“社交礼仪”,也无形中给人们增添了新的“社交任务”。

“为了‘一视同仁’,我会给每个朋友点赞,他们每一条评论我都会回复。虽然这样做会很累,但我还是怕有朋友看到我落下了给她的点赞而不开心。”

对于缺乏自我边界感,始终用讨好的方式处理人际问题的人而言,

网络社交不仅不会减轻社交焦虑,反而会加重社交焦虑,让人在各种关系中患得患失,自我否定。

总而言之,如果一个人对网络社交的期待不仅仅是轻松和安全,

也期望它能回避自身难以面对现实挑战、缺乏自我边界感、无意于自律等问题的话,

那么在网络社交的海洋中,你抱住的并不是一块浮木,而是一块加速沉溺的巨石。

毕竟,对于社交焦虑而言,网络社交或许能够缓解,但绝不能治疗。

“有社交焦虑的我,

为什么如此差劲?”

其实,“社交焦虑”在如今被反复地提起,背后反映的恰恰是人们对此的担忧与抗拒。

仿佛这是一件非常羞耻、会造成恶劣影响的事情。

然而实际上,我们不必对此过度担心——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焦虑治疗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一位青少年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觉,从未有过焦虑担心的情况,那么他不仅会变成一个迟钝的人,也无法真正拥有成熟的心智。

焦虑是一种本能,我们大可不必抗拒它。

心理学家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中提到:焦虑是人类最正常的一种生理反应,当你遭遇危机的时候,正常的反应就应该是焦虑。

最开始,焦虑的目的在于保护穴居人免受野兽和野蛮邻居的伤害。

比如对“蛇”等危险动物的恐惧,就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基因里。

可以说,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是物种长期演化的结果,它大大提高了我们祖先的生存概率。

焦虑的背后,是我们感受到了“危机”。如果说过去人类的危机关乎生存,那么现在大部分人更害怕的是在竞争中落败、感到不被需要、孤独以及被排挤。

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交焦虑”。

想要真正缓解社交焦虑,投身网络社交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从源头出发,找到诱发自己感受到“危机”的因素。

我们不妨试着问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① 在我小的时候,家人经常对我表现出质疑吗?我是否觉得真实的自己很糟糕?

② 我是从幼儿时期就抗拒社交了吗?如果不是,是从哪一个时刻开始,我对社交产生了恐惧?

③ 我遭遇过经历过校园欺凌吗?我因为某些身体因素,比如相貌、身高遭遇过嘲讽吗?

④ 如果要开始社交,我能否先给自己建立一个小范围的交际圈?我是否可以从固定的一到两位朋友开始?

想要摆脱社交恐惧带来的负面情绪,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是认识你自己。

唯有足够了解自己,才知道如何对症下药。

你的情绪,

不是洪水猛兽

在光明日报“青年说”曾发起的一项关于社交的调查中,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仅有69位网友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而高达97%的参与者,都存在社交焦虑与恐惧的现象。

社交焦虑,确实真实地困扰了很多人。

然而,正如詹青云在《奇葩说》中说过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情绪管理,就是你要相信,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不应该的。”

焦虑也是一样。

在蒂姆·坎托弗的《焦虑自救手册》一书中,不仅详细讲述了人类焦虑的多种表现形式,也讲述了焦虑的正面价值——

它会保护我们一部分的安全感,提醒我们谨防危险,在有些时候,甚至会激励我们战胜挫折,解决困难。

而你要做的,就是利用好“焦虑”的信号,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毕竟,一个对自我接纳度更高的人在网络社交,也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正在刷手机的这位,你说是吗?

祝大家线上线下,上线下线,都能享受真正的轻松和愉快!

点亮“赞”和“在看”,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人生答疑馆馆长,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万年轻人的心理进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原标题《“逃避型刷微博”“沉浸式线上熬夜” | 网络社交真能缓解社交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