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大政治性问题,在中国古代对于少数民族的政治管理,也是非常多的。

在这管理的过程中,难免就要去了解少数民族的一些特殊的文化以及一些特殊的习俗,在我国的东南地区,尤其是福建广东地区就是在那些客家地区有着所谓二次葬的习俗,在二次葬习俗之中,究竟包含着哪些文化蕴含?对于二次葬习俗的怎样形成有着怎样的文化解读?

一、对于客家地区的二次葬习俗,有着风水说的解释

1、神灵和祖先是受尊崇的,客家文化也是如此

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对于死亡是非常看重的,甚至会出现死人的陪葬品比活人用的东西都还要好(同一个人的比较)。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过程中,对于一些丧葬习俗的看重就不可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样的观念,其实最早应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但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尤其是礼记的产生大大说明了人们对于死亡的看重程度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智,人道具矣。”

后来,随着儒学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包容了之前的礼教思想,尤其是丧葬的礼制观念。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当时的统治思想,使得人们对于死亡看重的观念,进一步地进行扩散,其中也包括当时南方的客家文化的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在秦汉时期,我国的领土进入了一个无限扩张的疯狂阶段,故此对于南方的领土或者是对于北方领土的一个扩展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进行扩展,所以在文化上要求一定的同化,故此汉武帝也将当时的礼记思想以及看重死亡的思想,也带到了当时的南方客家地区。

所以,当时南方的客家地区也流行一些北方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风水学说上有着极其强大的一个共鸣。当时的客家地区普遍性地认为,祖先的墓葬与子孙的一切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祖先在所谓的地府,或者是阴间社会生活极其舒适,那么后世子孙在所谓的阳间社会也可以发展得顺顺利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从侧面上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以孝道思想为重。不过,从总的看法来说,这样的看法还是属于风水学上的一个看法,其根本的一个表现,还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对于鬼神之事看不透彻。

所以当时的客家地区的人对于祖先的目的的一个选址是极为看重的,不仅仅是因为祖先要表达尊敬之意。其实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选址很有可能会影响后世子孙的一个发展状态。

2、为了子孙更好地发展,客家地区流行起了二次葬

人们对于墓地选址的观念以及人们对于当时所谓风水学说的一些看法,会发生变化。那么这些东西一旦发生变化,祖先的一个墓地也会发生变化,因为一开始选择的墓地可能只是当时文化观念的反应,也就是说,当时选择的墓地是当时的文化条件下认为是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另外的一个文化环境中,可能这样的墓地选址反而是一种不好的东西,所以当时很多后来的人对于祖先的一些墓地都是进行再次迁移。

在迁移祖先坟墓的过程中,本身就是文化观念在逐步变化的一个反映,所以当时客家地区兴起的并不是二次葬的习俗,应该是多次葬的习俗,不过因为这些多次葬习俗未免对于祖先又不大敬重,所以对于一些墓地的选址也是非常谨慎的,很少有人会进行多次前移。

所以,一般来说,对于祖先的墓地,都是只会进行两次迁移,三次不过很少。并且这样的一个特殊文化习俗,在古代是有多种文献资料,都在详细解释着这一文化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客家地区的人们本来就有迁移的传统

1、迁移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

在早期的中国社会之中,尤其是在早期的南方社会之中,当时南方的生产力,其实是处于一个并不发达的一个状态,所以对于南方的一个生存环境是非常刻苦的。《史记》中记载:“江南地卑湿,人早夭。”。

当时的人们需要在南方进行多次迁移,当时南方地区的人们,并没有像北方人们可以在固定的地点进行劳作。

南方的很多耕地并没有被完全开垦,工具的不发达也导致开垦程度慢,所以,南方的大部分人们都是要通过不断地迁移,不断地寻找新的环境来适应自己的生存,那么在这样的其中过程中,对于祖先的一些目的,也是要进行一个迁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时在南方地区出现了一种叫金瓶的东西,而这样的东西往往是装着祖先在墓地中的骨头,因为这样迁移的话是方便迁移,并且当时一个主要的迁移是有该地区的男子,或者是该家族中的男子去举行,这样的一个迁移仪式。

并且在这样的迁移过程中,客家地区的人们始终相信在金瓶的绳子没有段之前,人们需要进行不断地前移,那么金瓶的绳子一旦发生了断裂。也就是说,金瓶落在了地上。

那么这一定是祖先的旨意,就是祖先的意思,要求他们又在这里定居下来,所以他们对于一个很大的定居点的选择,主要是依据祖先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这样的迁移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形成了二次埋葬的一个习俗,并且之后,由于南方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发展,南方地区的人们不必通过普遍的迁移来达到一个生存的需要,故此这样的东西就成为了一种习俗遗传下来。

所以在明清时期很明显地看到客家地区其实是有足够的生产力稳定下来的,但是由于这样约定俗成的一种地区文化已经形成的原因,他们是在不自觉地遵守着这样的文化逻辑

2、但是这样的传统却遭到了当时很多儒学大家的批评

当时的很多儒学家都认为这样的行为其实是一个不孝的行为,对于祖先的尸骨进行多次迁移本就是一个违背伦理纲常的一个行为,是一种极不尊敬的行为(儒家思想重视农业发展,重视土地在人们生活生产当中的作用,所以对于稳定的土葬有着很深的执念,多次迁移认为会叨扰死者的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样的行为却在南方的文化圈子里面被视为一种很正常,也是很尊重祖先的一种行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可以理解,因为南方气候潮湿,尸体容易腐烂,不易保存,频繁地迁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证尸体的完整性。

不过从侧面上还是说明了当时是存在着明显的南北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是随着南方和北方之间交流的一个频繁举行。这样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小,再到后来北方也开始接受南方这样的文化逻辑。

《赣州府志》卷七十三《艺文志》《改葬论》:“今闻定邑, 始葬者不必选择地, 五、六年或七、八年后, 乃发圹启棺, 检敢骸骨贮之于罐中而改葬焉, 名曰‘金罐’”。“或曰风气既久, 阴阳祸福之说因之。此地改葬者往往致福, 不然将有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0, 《广东四》, 记有明代粤北之人“死3日则权厝之中土, 3年后取遗骸为坟葬之”。同一篇文字又说, 清代兴梅客家地区, “俗父母葬10年皆议改葬。改葬者以罂易棺, 捡骨而置之”。

清人张新泰《粤游小志》载, 嘉应州一带:“粤俗惑于风水……乃有既葬后, 或十年或十余年复出诸土, 破棺捡骨, 谓之洗金。”台湾客家人的二次葬甚至被称为“捡风水”, 在梅县丙村二次葬也被称为“做风水”。可以看出,南方的二次葬操作起来也是比较复杂的。

《嘉应州志》《舆地部·风俗》记有“葬惑于风水之说。有数十年不葬者, 葬数年必启视, 洗骸, 贮以瓦罐, 至数百年远祖, 犹为洗视。或屡经起迁, 遗骸残蚀, 止余数片, 仍转徙不已。甚且听信堪舆, 营谋吉穴。俗之愚陋, 莫丧葬为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二次葬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很多人家没钱,一开始只能对于死者草率下葬,后来有钱了就再一次进行下葬仪式。这很正常,因为南方的税收总的来说要比北方地区更重,这样的情况在所难免。

三、总结

在不同的地区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是说的这个道理那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的文化体系,其实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这样的逻辑体系,随着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会逐渐地扩大以至于融合系其他的文化逻辑体

参考文献:

《明清史》

《明史》

《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