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我在广东写故事”(ilove-style)原创。

作者:广仔,一介商人,五星写手。只聊生活、聊民生。

分析故事背后的人性和心理,探究事件的深层次逻辑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扣碗是川渝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包括了粉蒸肉、烧白等品种。随着电商的兴起,不少农户将自制的扣碗等土特产放到网上销售,希望以此来脱贫致富。

重庆忠县的毛妈妈就是众多农户之一,她从去年开始在网上售卖自制的扣碗。没想到还没致富,就吃了大亏,她被购买者以三无产品为由起诉,要求退款和赔偿。

最近,法院判决书下来了,毛妈妈被判决退还购货款并支付十倍的赔偿金约5万元。

收到判决书后的毛妈妈,瞬间哭成了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毛妈妈的家属讲:客户先下单了3份,收到货后说好吃又一次性下单了150份,然后要求10倍赔偿,自己在网上查询发现对方是一名职业打假人。

这事被新闻媒体报道了出来,舆论一片哗然。

我分析了一下,这个事件的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职业打假人是真心想打假,还是打着法律的旗号来吸血敛财?

就以毛妈妈的事件来说,打假人第一次购买3份扣碗,在收到货时就应该发现产品包装上没有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及质量合格证等信息。

如果是真心打假,为何不在此时举报?而是在追加购买150份之后才举报?

这样的操作很难让人相信这不是在借机大肆吸血敛财的行为。

在手段上你是很精明的,在法律上你也是对的;但是在人性和道德上,你是无耻下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职业打假人是在打击欺诈行为,还是在打击文盲法盲?

站在我们老百姓的角度来理解,打假人打击的应该是那些商业欺诈行为,打假对象应该是真的“假”。打假的目的是为了不让老百姓购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

例如,某餐厅老板明知道某供应商的食材是劣质的,人吃了之后可能会对身体产生较大伤害,但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依然采购然后加工销售给顾客食用。

那么,这种商家、这种行为是真正的欺诈,是应该被狠狠地打击的对象。

而像毛妈妈这种小商贩,既然都懂得采用真空包装,那我愿意相信,她是在用心去做扣碗的,是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外地顾客能品尝到正宗健康美味的重庆土特产的。

她并没有弄虚作假来牟取暴利,她只是不懂法律,吃了没文化的亏。

有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看到,毛妈妈事件中的举报者邵某某涉及多起纠纷,其中在2021年,他就曾在重庆对多家小作坊、副食店提起多项诉讼,还有同一家小超市被他多次起诉。

这个打假人为何专门挑选像毛妈妈这样的小商贩来打假?。

因为他们有几个共同点,多为社会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法律常识,而且规模小,没有背景关系。

这样的小商贩,职业打假人想打击他们,一打一个准,而且胜算率贼高。

由此看来,打假人并不是在打真正的“假”,而是打没有反击能力的“文盲法盲”。

这也是为什么职业打假人不受大众欢迎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点是,这样的法律漏洞牵涉到的社会人群太广,何时能够查漏补缺?

这个事件这样的判决结果,会不会引导更多人加入到职业打假人行列当中?

试问,在中国有多少像毛妈妈这样的不懂法律的人?又有多少像毛妈妈这样靠做点小买卖为生的农户和小商贩?

没有过亿,也有上千万吧?他们卖的东西,很多在法律意义上都属于“三无产品”。

这些人,可能是我们在乡镇摆地摊的亲戚朋友,可能是穿街过巷卖烤红薯的大叔,也可能是写字楼下面推着三轮车卖早餐的夫妻档。

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善意的,抱着养家糊口的朴素心理,来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买卖。

却面临着随时都有可能被人举报,被处以巨额罚款的风险。这是何等令人恐惧的一件事情?

正所谓,法不责众。面对这么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法规是不是应该以引导为主,打击真正欺诈的商家作为典型来警告为辅?

如果直接打击和处罚他们,无异于将他们置于绝境。

另外,当一个社会出现大量的职业打假人以打假为生的时候,大小商家将人人自危。

我想,这既不是法律精神所追求的结果,也不是广大民众所期盼的社会景象。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多歧可贵,不取苟同,旨在引发深度思考。

欢迎点评,与世界分享你的思考和知识。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