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麟游县在推进乡村治理有效方面探索出了“红黑榜”点评、“爱心超市”兑现奖惩、村集体经济收益差异化分红等一批好的经验做法,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也暴露出了基层治理措施不精准、群众参与度不高、治理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常丰镇紧紧围绕全县推进“1+5”工程部署,推行“333”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努力开创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的基层治理新局面。

2022年,常丰镇以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为统揽,紧紧围绕全县“1+5”工程,聚焦“五大振兴”,增强基层党建领航带动作用,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扎实开展以征集党员干部意见建议、征集群众“三心事”、征集镇村发展意见建议,公开群众意见建议、公开办理责任人和时限、公开办理结果及评价,常态化开展班子成员重点访、包村组长全面访、“三支队伍”常态访为主要内容的“333”基层治理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措施的精准度,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提升群众对基层治理成效的认可度,推动乡村治理更上一个台阶,为常丰镇追赶超越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征集——广聚民意汇群智。坚持乡村振兴为民而兴,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的原则,突出群众需求导向,让好点子好建议从群众中来,亟需解决的问题最贴近群众。一是征集党员干部意见。抓住农村党员干部关键少数,通过党员大会、支部会、关心慰问老党员等方式,征集党员干部对乡村治理和镇村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征集群众“三心事”。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到村“六查”入户“六问”工作,上门入户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基层治理有目标,服务群众接地气。三是征集镇村发展意见建议。在谋划项目推进镇村发展上,坚持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民意、充分发挥民智,利用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主动宣讲村庄发展现状和规划,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基层治理和村庄发展上找准最大公约数。

三公开——列出清单受监督。群众既是乡村治理有效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体,实现村级事务真公开、全公开、及时公开,让群众所盼事事受监督、件件有回音是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一是公开群众意见建议。认真梳理党员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按问题类型、紧急程度、受益户数归类整理,在村务公开栏进行清单式公示、台账式管理,主动回应群众心声。二是公开办理责任人及时限。由村支部牵头,定期组织召开由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包村组参加的联席会议,研判意见建议是否科学可行,研究跟进推动措施,明确办理责任人,并张榜公布接收监督,落实推进责任。三是公开办理进展和评价。定期召开由村民代表、老党员、村“两位”参与的民主测评会,及时通报意见建议办理结果,听取各方评价,并通过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公开办理结果。

三回访——促进成效见实绩。坚持实时听取群众对工作成效反响,坚持将群众意见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坚持将群众评价作为考核工作成效的重点,就要我们主动深入群众,与群众“见见面”“谈谈心”。在走访中,一是包村领导重点访。包村领导主抓“六必访”户与监测户,了解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基本生活情况,掌握群众的就业、产业发展、兜底政策保障等现状,因户精准施策,确保重点监测对象不出现致贫返贫风险,及时帮助解除风险监测;二是包村组长全面访。包村组长熟悉村情户情,坚持将村级产业发展放在心上,做好常丰镇“五园”建设,大力补齐产业链,为特色产业附加更大价值,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在外青年回乡创业、就业。坚持人居环境整治为重,以常丰“6733”人居环境整治模式为抓手,突破村口、路口、家门口、房前、屋后、村周边这六大重点整治区域,狠抓拆危旧房、破烂墙、柴篱笆,清柴草堆、砖瓦堆、砂石堆、粪土堆七个整治对象,走好少带多、点带面、大带小的三条实施路径,坚持双旗激励机制、农户积分机制、乡情互助机制三项推动机制,将群众引领到人居环境整治的浪潮中去,共同打造宜居宜游的新农村。三是“三支队伍”常态访。三支队伍共同发力,将回访工作常态化、全面化开展,不漏一户一人,用“脚尖”取代“指尖”、用“脚板”取代“平板”、用“面对面”取代“键对键”,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回访过程中坚持民之所向,政之所行原则,将便民服务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为行动不便老人入户协助办理养老年审等业务,紧贴人民群众服务需求,增强群众的便利性,强化正面引导、经验总结,把群众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接受群众评价,戒虚功、务实效,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实,事事有回声,让群众成为阅卷人,让群众真真实实获得实惠,让镇村切切实实取得大跨步式的发展。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持续推进创新“333”工作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强化基层治理,优化乡村治理结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支持群众力量参与乡村事务治理,提升群众参与度,畅通与群众的交流渠道,持续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以德治润化人心,以法治坚守底线,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