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身边很多家长说每年都会省下自己的年假,等孩子放假了就和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时间陪着孩子,还能让他们在旅途中增长见识。只要是对孩子好,无论家里经济条件怎样,大部分家长都是愿意的多付出的。

看看小区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就会说自己去过哪里哪里,我也不禁为妞妞感到担忧,孩子现在的活动范围就在我们市里面,再远一点就是回乡下老家,和其他的孩子相比,简直就是个土包子,别人都出去旅游了,我们要是不出去长长见识,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焦虑的情绪常常是从攀比开始的,不想孩子落后太多,我决定在暑假带着孩子一起出去,正好爸爸还有年假,我们就商量去了云南,看一下洱海,见识一下大理的风花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理古城,夜晚还是很热闹,孩子没有半点兴趣,跟他说点历史和文化,也听不懂,从头到尾,这小家伙就对玩具店有点兴趣,一趟下来花了几千块钱,说好的带孩子长见识呢?

旅游只是缓解家长的焦虑

想一想,学龄前的孩子有没有主动提出要出去旅游,去长见识?大部分是因为我们认为对孩子们有必要,或者其他的孩子都去了,我们就跟着去了。

在我们的眼中,那是精彩绝伦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刻,秀色可餐的美景,在孩子的眼中,未必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心理学家皮亚杰相信,2-7岁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事物都因为和自己有关联而存在,所以孩子是从自身出发看待世界的。在他们这个年纪,是无法理解的:那些古迹、人文,与我有何关系?

所谓的长见识、见世面,不过是为了减轻父母们的焦虑罢了。如果家长们无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坚持自己的想法,那么他们必然会身心疲惫,失望而归。

不要盲目地带着孩子到处旅游,而要从他们的兴趣开始,让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境一般的家庭,别过多带孩子去旅游

每一次出行,机票、食宿、礼物都是一大笔开销,但这并不能给孩子带来足够的见识,也不能达到父母们的期望,反而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影响。举个例子,家长们会认为,“我省吃俭用,带你去哪里哪里,你就是这样……”,孩子们也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投资”,是一种非常功利的行为。

因此,对于家境普通的家庭来说,不建议过多的旅游,因为孩子最感兴趣的是哪里好玩,旅游仅仅是让他们“从家门口的游乐场,到很远地方的游乐场”。家长们觉得,花了钱就一定要让孩子看到一些东西,学到一些东西,对孩子真的太难了。

如果是有钱人家,那就没问题了。也许家长从国内跑到国外,花费几万元,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见识一下国外的马路牙子,根本不在乎那点钱。这个问题,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的旅游,是在孩子“想去”的时候去

一滩清水、一捧枯叶、一根树枝、一条虫子,玩上半天,不需要旅游,不需要游山玩水,只要有一个可以自由玩耍的地方,让孩子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认知!

一位上小学的外甥女,在读完《望天门山》后,就特别想见识一下天门山的壮丽,家长便抽空带她张家界,一路上不仅认真地观察、对照,回家后更是以个人的角度,撰写了数百字的游记。

因此,只有在自己“想去”的情况下,孩子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和享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亲身体验相融合,充实内心,充实心灵,这就是旅游的真正目的。

让孩子做孩子,带着儿童书籍到处旅行

参考外甥女的经历,我开始和孩子一起用图画书来“旅行”,不用出门,也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每天晚上,孩子都会问我:“妈妈,我们今天要到哪个城市旅游?”

我们从伦敦的塔桥,到罗马梵蒂冈,巴黎圣母院,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悉尼的歌剧院,意大利的美食,香港的小吃,这些都是以漫画的方式,讲述着世界著名的文化、建筑、饮食、娱乐等等。

孩子们明白了:这个世界真的很大,有许多不同于我们居住的城市的地方,他们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不同。这些差异激发了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爱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