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5日讯2022年以来,枣庄市民政局落实全市决策部署,按照建立三项机制、整改四项问题、落实五项措施“345”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工作质效、增强民生福祉,稳步提升社会帮扶群众满意度。

建立三项机制,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建立左右协调机制。印发《关于调整枣庄市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工作规则和办公室工作细则的通知》,调整了市社会救助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15家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加强与卫健、医保、教育、残联、人社、乡村振兴等社会救助部门的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共同做好社会帮扶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二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市、区(市)民政部门成立社会帮扶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专班,统筹抓好社会帮扶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的业务指导、宣传引导、督导考核等工作,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相关科室具体抓、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定期督导机制。市社会帮扶群众满意度提升工作专班组建6个督导组,每月明确对区(市)、镇(街)的具体督导任务,确保每个组年度内对全市65个镇(街)督导一遍。目前已开展3轮督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通报,并逐项抓好整改。

整改四项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质效

一是针对部分镇(街)社会救助信息不公开问题。建立了投诉举报制度,区(市)民政部门制作了社会救助政策二维码,在各镇(街)、村(居)进行张贴宣传,全市80%镇(街)公开公示了社会救助信息。二是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的养老机构收费不规范问题。在各区(市)政府网站、市民政局网站公示了全市开展对外收费的84家养老机构价格收费标准、位置等信息,完成率达到100%。三是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社会救助水平较低问题。将全市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提高了10%以上,为73938名城乡低保对象、15135名城乡特困人员、3081名孤困儿童、31162名困难残疾人、71189名重度残疾人,发放第一季度资金1.01亿元。四是针对部分基层人员业务水平不熟练问题。举办三期“干部上讲堂”培训班,重点讲解核心业务政策和工作流程,为基层民政干部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教法子、指路子,市、区(市)、镇(街)民政干部280余人参加。

落实五项措施,进一步增强民生福祉

一是抓思想解放。召开全市民政系统思想能力作风建设会议,制定开展“五比五看”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分别组织市、区(市)、镇(街)3个层次民政干部和村(居)负责人开展“社会帮扶满意度大家谈”活动,把所思所悟转化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具体思路举措。二是抓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建立健全“物质+服务”新型救助模式,目前滕州市6家专业机构对5971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每月进行“温情救助”服务6至8人次,市中区委托2家专业机构对城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开展摸排工作,薛城区正准备与第三方机构商议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事宜,其他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正有序推进。三是抓流程优化。推动社会救助办理提速增效,做到应减尽减、便民利民。薛城区最大限度简化审核审批材料,将原本需要填写的申请书、授权书、承诺书“合三为一”,审核审批时限从12个工作日缩短为6个工作日。台儿庄区申请开通6612349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压茬实现“一码通晓、一线通达、一窗通办”的“三通”服务,努力打造“6612349--救助帮扶解民忧”品牌。四是抓儿童关爱。加强市、区(市)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能力建设,夯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基础。滕州市创新出台《全市儿童主任赋能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滕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与服务规范》,制作《书记市长话未保》专题片,完成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县终期评估,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成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县候选单位。五是抓应急保障。从严从实做好疫情防控,全市115家“一老一小”机构30余天封闭管理期间,1388名工作人员日夜值守,全力保障老人、孤弃儿童身体健康零感染。全市16232名城乡社区工作者、87家社会组织3920人积极投入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专业医护人员“五社联动”齐战“疫”的生动局面。

闪电新闻记者 刘印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