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礼仪之邦,在君权盛行的古代封建王朝时代,大朝会之时群臣拜见皇帝是有一套礼仪规范的。这一点在古装影视剧中,特别是历史剧中,都有着着重刻画。

清朝朝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大朝会群臣拜见皇帝的流程简单来说,第一步是准备觐见皇帝的臣子先行拜礼,然而掌管礼仪的司仪官在群臣侧面高声说道:山呼!于是群臣第一次高呼万岁。司仪官再次高声喊道:山呼!群臣再次叩首行礼,高呼万岁!然后司仪官第三次高声唱喏:山呼!群臣第三次叩首行礼,高呼万岁,由此完成山呼万岁的朝见流程。

这就是封建时代对皇帝的祝颂仪式,叩头高呼万岁三次, 唐代诗人卢纶 在《皇帝感词》一诗写到:山呼一万岁,直入九重城。就是对这种礼仪流程的直观感受,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中就有这样的场景的展现。

那么,问题来了,山呼万岁,为什么是大山的山,不是一二三四的三,到底是史官写错了,还是最初就是大山的山?这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

想要弄明白一个典故背后的含义,首先就要知道这个典故的来源出处是什么?山呼一词最初应该写作嵩呼,出自于班固所写的《汉书》中的《汉武本纪》,原文如此记录: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在对史料的进一步挖掘,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则记载。

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帝元封元年春,也就是公元前110年的时候,汉武帝刘彻巡游嵩山,祭祀天地,车架行进在嵩山山间之时,突然间听到万岁声,此时汉武帝的御驾队伍正在井然有序的行进着,按理说这个时候不应该有人高呼万岁,难不成是有百姓拦驾鸣冤?

于是汉武帝停下行驶,向周边官员问道,是何人喊的万岁?

这下子可把一群大臣问的面面相觑了,相互看了一眼,听着手下人禀报,并没有人喊出万岁,这该如何回答皇帝的问题啊?大臣们都踌躇了。

这个时候,有个机灵的大臣出列说道:这声万岁,不是人喊出来的,而是山神喊的,这说明您这个皇帝,受命于天,上天眷顾,连神仙都要向您行礼叩拜,这是祥瑞吉兆啊。

这马屁直接拍到汉武帝的心坎上了,大悦赏了这个臣子,同时也不忘封赏嵩山,修建了供奉山神的祠堂。

嵩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在熟悉物理原理的我们看来,这背后的原因不过是一个哭笑不得的误会。大概是汉武帝在山底时,有随从的御史和走卒共同齐声呼喊万岁。一段时间后,万岁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仿佛就像是天人感应,就像是大山也在呼喊万岁。

实际上这不过是回声而已,声音在沿着空气传播的过程中,碰到如大山这样的较大反射面的时候,发射声音的反射,使得发出原声的人们能够在喊话一段时间后听到相同的声音。

回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古人不知道这一点,反正在汉武帝听来这种感觉非常棒,连大山里的山神都来朝拜他,高呼万岁,岂不是说明自己是天命所归,这种对大自然乃至对神仙征服的快感让一个享受世俗权力的君王所无法体味的。

于是乎,主管礼仪的官员为了迎合皇帝的需求,也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威,制定了相应的礼仪规范,并且将山呼与三呼相结合,山呼万岁也成了高呼万岁三遍的标准流程,也就有了三呼万岁这样的误会。

明代朝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从山呼万岁的原始含义转变为三呼万岁的标准化流程,也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字母文字从来没有汉字这般精巧,可以被使用汉字的文人们玩出诸般文字游戏。文字在日常交流、文化传播之外也多了诸般趣味,虽然这样会增加学习难度。

本文由青衫弹史(微信公众号:青衫弹史)原创,全文4300字,创作不易,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感谢您的阅读,未得允许,不得转载,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

点赞收藏、关注赞赏,鞠躬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