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棍棒出孝子,娇养忤逆儿”,意思就是要严加看管孩子,不过分骄纵孩子,从而能够让孩子步入正途。

虽说现在不提倡打骂教育,但是严格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古今中外的家长们都十分赞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代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也是这样的想法,他在帮自己的儿子找老师的时候,被老师问道能打孩子吗?

朱元璋只说了四个字,便让老师放下心来,认真帮他教育孩子,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四个字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出身贫穷,尊师重道

朱元璋出身草根,可以说是目不识丁,他在年轻时不幸遭遇蝗灾和瘟疫,家里的人几乎全部丧命。

当时朱元璋没有学过习,没有什么本领,走投无路时进了一个寺庙在里面当和尚,寺庙最后也衰落了,朱元璋无奈只能沿街乞讨过。

幸而朱元璋没有放弃自己,他主动加入农民起义军的队列,最后朱元璋带领起义军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重用了一大帮文人墨客,广招天下贤人能士,想要巩固这个新建立起来的朝代,可以说他是非常有远见的。

在有了儿子之后,他在欣喜之余,也在暗暗地考虑儿子的教育问题。

朱元璋深知自己在知识这方面吃了亏,被人嘲笑说是文盲,所以登上皇位也没有松懈,他自己经常学习到很晚。

他知道做皇帝是不能只靠着蛮干的莽劲,需要有头脑,他日日勤奋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了成为更加合格的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也做出不少利于百姓的功绩,越学习就越觉得知识是重要的,朱元璋也就越发想让自己的儿子得到最好的教育,仔细地为儿子挑选好老师。

现在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自己知道没有文化的坏处,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吃这份苦,拼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今时代没有知识是很难很好地立足的,而父母的做法还是为了孩子好。

打骂儿子,不死即可

再说朱元璋为他的儿子宋标找老师,他精挑细选,当时有位名叫宋濂的文人十分有名,这人自幼便被称为“神童”,名声广为流传,不仅博闻强识,人品也是非常的好,朱元璋当然是迫不及待地邀请。

宋濂此人学识自然是不在话下的,他自幼聪明,有很强的记忆力,长大之后又刻苦读书,勤思善学,虽然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他也没有放弃学习,向有书人家借书看。

但是宋濂并不想趟入朝廷这片浑水,在朱元璋找他之前,他就是个隐士,就算做官也只想兢兢业业地做个普通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本身就非常器重宋濂,也对他的人品赞赏有加,开始时就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人去邀请宋濂,但是那人却无功而返。

朱元璋觉得好不容易寻来了一个好老师,并不想轻易放弃,便带着自己的儿子亲自上宋濂家门拜师求学,并让皇子朱标磕头拜师。

宋濂一看当朝皇帝这种架势,也便心软了三分,对朱元璋的印象也更好了,毕竟自己真是得到了别人的重视,而宋濂自己也是想在这太平盛世有一番作为的。

要说朱元璋是真的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虚伪高傲,不乱用自己的权利,只用诚信打动老师。

但宋濂也清楚地明白,他要教授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当今皇帝的儿子,在古时候,教授学业的老师都有一把戒尺,那是用来教育那些不听话的顽皮小孩。

在他们调皮时惩戒他们所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管教他们,那宋濂便考虑到皇帝的小孩,他便把这疑问问向了朱元璋:“不听话能打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当然明白宋濂是什么意思,所谓严师出高徒,宋濂的话也就是说自己会严格管教孩子,这也正是朱元璋所期待的,他便回答了四个字:“不死即可。”

朱元璋喜爱重视朱标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要不然也不会不辞辛苦给他找老师。

而他说的这四个字给宋濂吃下了定心丸,让宋濂再次看到了朱元璋的诚意,也更加坚定了当皇子老师的决心。

说实话,朱元璋的态度是十分值得现在家长学习的,他完全尊重老师的做法,给了老师极大的鼓舞。

儿学有成,并得忠臣

皇子朱标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从小跟随宋濂学习经书文学,尽管生于太平时代,尽管享尽荣华富贵,也没有沉迷于吃喝玩乐,纸醉金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濂也是相当负责,尽心尽力地为皇子解答疑难,传其道授其业,用儒家的思想感化教育朱标,目的是让他成为贤人。

这让朱标很小就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颇有学者风范,而且朱标在处理事情上也是滴水不漏,以大局为重,经常能够把一些大事化小,把小事化了,颇有一国之主的风范,朱元璋也是非常高兴的。

宋濂也非常感谢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因为朱标勤思善学,他便把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教,可以说朱标是几个皇子中最为出色的。

不仅如此,宋濂还在朝廷上大小事务上给了朱元璋极大的帮助,在明朝的文学和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濂与朱元璋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常常会在一起饮酒作诗,畅谈文学,并且宋濂不只是教朱标,还教育了其他皇子,也都是尽心尽力,尽己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国之主,朱元璋没有用皇权强迫宋濂帮他教育孩子,没有因为宋濂一开始的拒绝恼羞成怒,而是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宋濂,用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宋濂的重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而朱元璋的做法不仅给他带来了一个成才的儿子,还得到了一个尽心尽力的能臣,不得不说,朱元璋这步棋走的是十分之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