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 娟、刘 凯

图丨黄文力、王 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小传

陈程,重庆铜梁人,2010年入伍,现任77集团军某旅工兵连地爆技师兼八班班长,一级上士军衔。2021年荣立个人二等功,提前晋升一级上士军衔。入伍12年以来,参加扫雷及排爆任务50余次,险难特情处置10余次。2016年赴黎巴嫩维和考取了“联合国扫雷资格证书”,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维和勋章”。

强军心语:越危险,越得有人站出来!

仲春微弱的阳光洒在雄伟的浪拉山,山下泛稠的扎曲河汩汩流淌。随着一声声巨响,手榴弹实投作业正在进行,现场的爆炸声此起彼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置引爆炸药

“排爆组,实投区出现一枚哑弹,命你组前出清排。”

“排爆组收到。”陈程回复完毕后便整理好排爆器材,穿上70多斤的排爆服,迈着稳健的步伐向落弹区走去。对于他来说,就像走向训练场一样轻松平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架设起爆线路

看着陈程走向未爆弹,在场的人无不捏一把汗。一夜雨过,落弹区泥泞不堪,未爆弹外表已经沾满泥土,倘若稍有不慎意外引爆,即便是穿着厚厚的排爆服也难以保证排爆手不受损伤。陈程自然也明白任务的凶险,但作为一名排爆手,沉着冷静是最基本的心理素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雷器训练

到达现场,陈程查明情况向上级汇报后,便俯下身开始了排爆作业。堆好土垛,放好炸药块,接上导火索……动作干脆利落,安放后转身迅速撤离。随着“砰”的一声和远处腾起的烟尘柱,大家如释重负。脱下排爆服的陈程浑身湿透,汗落如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和期间运送当地百姓

类似的场景,对于陈程来说已经不是一两次了,甚者更危险的场景他也经历过。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6年的夏天,陈程作为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官兵,主要执行黎巴嫩南部蓝线地区的雷场清排、通道勘察及维护等任务。在那里,一枚枚未知的未爆弹等待着陈程去排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和期间排除未知爆炸物

8月的黎巴嫩最高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任务区分布着上千个雷场,共埋设了数十万枚地雷,有的直接就裸露在地表面,很不稳定;有的弹体还发生了移位,引信方向发生变化,有的还被杂草包裹,危险系数极高,每一步对于排爆手来说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连锁反应。为此,陈程每排除一种雷,他都会总结经验,为下次任务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和期间与友军合影

在一次修路时,官兵们突然挖出一枚陈旧弹体,让在场人的心顿时悬了起来。陈程第一时间让所有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独自一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查看情况。一番观察后,陈程发现露在外面锈迹斑斑的引信已经松动了,稍不注意随时可能爆炸。他小心翼翼地在弹体周围布设起爆线路,细致精准的操作宛如做手术一般。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张操作,陈旧的弹体被成功引爆,脱下防护服的陈程像从水里被捞出来的一样,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和期间荣获各类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和期间队列训练

维和期间,为了了解更多弹型,陈程还经常向外国友军请教。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掌握了100多种未爆弹基本信息,还通过自学考取了“联合国扫雷爆破资格证书”,被授予“联合国维和勋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拣豆子训练

维和任务结束后,陈程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白天铆在训练场不断摸索总结,晚上加班看书学习。为了能更好更准确地练好排爆“手上功夫”,他还加强手臂力量练习,练就一手“针”功夫——穿针引线。手臂酸了继续坚持,时间慢了重新再来……只为成功排除每一次“险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爆卧倒训练

作为单位的排爆技师,他先后梳理形成了“可能造成哑弹的5种原因”和“排除哑弹的14个小窍门”等手册,成为战友口中的“排爆秘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点火管训练

在岗12年,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排爆的次数,却出色完成了每一次任务。他从来没有因为难度大而“靠边站”,更没有因为危险就“向后缩”,越是困难重重,越能看见他冲锋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