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前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对于相机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熟练的操作了。但是也能感觉到我很少提到拍摄时我们拍摄的环境的光。在我们熟练掌握控制相机曝光之后,终于可以尝试运用环境光了。这个咱们要从光线的特性讲起。

光线的特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光的三个特性:

1、强度。光的强度与光源的能量距离以及传播介质有关。直观的感觉就是光的明暗程度。

2、方向。就是光源的方向。但是在多光源或者漫反射的情况就不太容易确定方向。

3、色温。主要表现在光源的颜色上。

这三个特性会有助于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分析光线。接下来咱们一个一个讲。

1、光线的强度

相信绝大多数摄影师拍摄照片都是在空气中拍摄的。当然如果你打算成为一名水下摄影师,与大家不同的只是感受到光线传播介质的不同。

在我们的世界中最大的光源就是太阳。尽管太阳离我们很远,但是因为其巨大的能量,依然是地球上能看到的可持续的最强的光源。

抛开传播介质不谈,光的强度与光源能量和距离的关系是:

光的强度与光源能量成正比,光的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举例来说,当光源的亮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相机接收到光的强度也变为原来2倍。也就是增亮了1EV。当光源的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时,相机接收到光的强度则要变为原来的1/4。也就是减暗了2EV。

我们知道当光的敏感程度差距为2倍关系时,相差就是1EV。所以在上面的例子中,当光源的亮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相机接收到光的强度也变为原来2倍,若要维持影调不变我们需要将光圈缩小一档,或者快门加快一档。

2、光线的方向

光源方向可以分为四种:顺光——光源在被摄体正面。侧光——光源一般在被摄体正面45°。90°侧光——光源一般在被摄体90°位置。逆光——光源在被摄体背面。

下面我们要详细讲解这四种方向的光。

顺光是我们在摄影中最常用到的光源方向。

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被家长要求面对着阳光拍照,每次都很难睁开眼睛。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把我的肤色拍得更好看。

其实顺光不应过多地运用在人像摄影中。因为正面直射的光会消除面部的一切影子,使得面部趋于平面化,所以又叫平光。

大家都知道我们看到的景物都是反射了来自光源的光线,展现出各自的色彩。所以,我们在顺光拍摄风景的时候,也更容易获得我们希望看到的蓝天白云红花绿草。

看图中的蓝天,只有在顺光的时候,才能展现出如此的色彩。所以很多人说为什么我明明看到的是蓝天,但是拍摄的风景中的天总是白白的呢?那就是因为您没有顺光拍摄。

侧光一般用在人物摄影的造型上。相比顺光会将人物拍成“大白脸”,侧光能够让人物的面部呈现立体效果。

这张照片拍摄于宁蒗的泸沽湖上。摩梭汉子每天在湖边摆渡游客。每天都暴露在高原的紫外线下,这样风吹日晒使得摩挲汉子的皮肤非常粗糙。

如果使用顺光拍摄,也许我会将这个摩挲汉子拍得细皮嫩肉。所以选择侧光拍摄,一方面表现出皮肤的质感。另一方面侧光也更容易刻画出面部的棱角,使得面部非常立体。

90°侧光是用来强调明暗对比的特殊光线。被摄体一面处于强光中,另一面则完全处于阴影中。最适合用来表现被摄体表面的质感。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从一侧过来的光突出了草原的质感。也表现出了迟暮的意境。

逆光是很多摄影师进行创作的用光。使用逆光拍摄的时候,往往会有雾蒙蒙的感觉,并形成暖色调。但是这样子的光会形成一层浓重的光雾,显得照片非常不通透。降低影调,可以让这种光雾消散。

比如这张夕阳中摄友拍摄的场景,稍稍降低影调除了会让画面更加通透,同时还可以表现出绚丽的色彩。逆光时,我们也应该就尽量选择柔和的光线。

我们再来看另一张逆光的照片。

在逆光的时候,“毛绒绒”的画面元素,比如植物,比如毛发等等,会打出很好看的轮廓光。这个时候也是很好看的。

但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不管是拍摄人像还是拍摄风景,其实摄影师都在尽力的避免拍摄逆光,除非遇到诸如日出日落或者能够打透某些景物时候,才会采用逆光拍摄。

明白光线的方向,对于主题的表达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3、色温

色温是指光色的尺度。这是一个非常直观但是也非常生僻的概念。

与大家认知不同,传统我们认为蓝色是冷色,红色是暖色。但我们要认知一个新的概念——色温,单位是K(开尔文,初中物理,不懂请自行补课)。

首先我们想象一个不发光的黑色的物体——绝对黑体。当我们把它加热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绝对黑体会先发出红光,随后越来越亮,变成黄光,再变成白光,直至蓝光。这个我们在一些电影电视剧里面也能看到。比如铸剑的时候,给铁加温,一开始铁发的是暗红色,后来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变成橙色,拿出来拿锤子砸的时候,一般都将剑烧成黄色的了。

这个我们也可以发现与天文有些关系。天上有很多星星,除了我们能够看到的水星、金星、月亮、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外,基本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恒星——自己发光发热的星球。红色的星球表面温度低,蓝色的星球表面温度高。

比如猎户座α——参宿四,这就是一颗很明亮的红巨星。红巨星的红就说明了这个星球表面温度并不高——只有3500K。而猎户座β——参宿七,一颗明亮的蓝巨星,表面温度可以达到11300K。可见蓝色温度比红色高。我们最熟悉的太阳,是一颗黄矮星,表面温度5770K。

在晴朗天气正午太阳的照耀下,一张白纸如果我们用相机拍摄的话,就是白色,很正的白色。如果我们将太阳换成参宿四,那么这张白纸会被参宿四的红色照耀成红纸。如果我们再换成参宿七,我们会发现这张白纸又会被这颗蓝巨星照耀成蓝纸。

最后给大家总结成一句话:蓝色是冷色,但是色温高;红色是暖色,但是色温低。

说明白了色温,就出现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在阴影下拍摄人像的时候,因为色温高,人的肤色会偏蓝。如果拍出一群大蓝脸,恐怕要早早过鬼节了。所以我们要校正色温。

白平衡

相机进入数码时代之后,我们就不用在镜头前面加装滤色镜片校正色温了,数码相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功能——白平衡(WB)。

白平衡这个词可能会让大家觉得很难以理解,但是我只要告诉你你就会马上明白。白平衡的初始技能就是将在不同环境色温中的白色物体都还原成真的白色。

一张白纸放在烛光下,会映照成橙色。烛光1900K的色温让我们的眼睛觉得白纸是橙色的,你的相机也是这么觉得的。可是你知道这是张白纸,而你的相机并不知道。所以白平衡的作用就是你告诉你的相机:“嘿,兄弟,这是白纸,白色的。”当你这么告诉了你的相机之后,一切在烛光下偏橙色的物体都会恢复其本来的颜色。当然你对着相机说话是没用的,你需要校正白平衡。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

我在美国的一个老酒店吃早餐的时候,拍摄了一个客厅的场景。如果完全不管白平衡,就要拍摄出这个环境中场景光原本的色温,拍摄出来就是这样的。

画面中的主要光源是房间天花板的灯光,以及窗外照进来的阳光。相对来说,灯光色温比较低——呈现黄色,而窗外射进来的阳光色温比较高,呈现白色。这是客观的现场光的色彩表现。但是并非我们印象中的样子。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也会“纠正”色温。起到白平衡的效果。

如果我们调节白平衡,差不多就是可以将照片的色彩还原会我们印象中感受到的样子。

这样整张照片就没有那么“昏黄”。其实这样的色彩才是最接近“真实”的样子。

如果我们力求还原,将场景内被黄色光照“黄”的元素都还原成本色。那么反而看上去给我们冷的感觉。窗外原本的白光,也因为整体色温的调节,变成了高色温的偏蓝色的光了。

这就是白平衡的作用——调节画面最终呈现的色温。相机中的白平衡有很多模式,那么这些模式又是怎么回事呢?

K

很多相机白平衡选项中都有一个字母K的选项。就是当在K这个选项时,你可以手动调节色温的数值。这个K就是单位(开尔文,详见初中物理)。比如你遇到红巨星参宿四作为光源,就要将K调节到3500K,如果遇到蓝巨星参宿七作为光源的时候,就要将K调节到11300K。当你遇到蜡烛作为光源的时候……都是一个意思。

只要你将K模式调节到当前环境的色温,你就能将所有的景物的色彩还原到其本色。

看似很简单,但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除非你知道环境色温到底是多少,你才能调节。要不然K这个选项相当不好用。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在这个模式下,大家更改K值,可以看到画面色温的变化,帮助大家更好理解白平衡。

场景模式

因为知道你不知道周围的环境色温,所以相机内部一般都预设了很多场景。比如云彩的图标表示多云,比如房子图标表示阴影,再比如灯泡的图标表示白炽灯。

你所在的环境是哪种,就在白平衡选项里选择哪种场景,一般来说都差不多。但是如果你想更加精确的话,不如再看看下面。

自定义白平衡

数码相机里都有自定义白平衡功能,在白平衡选项里的图标就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最小锐角相对,上面还有一个小方块,看起来很像一朵抽象的花的那个。自定义白平衡的原理就是,找一个白色的东西,给相机看看,说:告诉你,这在这个环境色温里变成的这个颜色了,但是这个是白的,给我拍白咯!

相机就会以这个白色的物体作为基准白色,其它任何在这个环境色温中物体的颜色就都校正过来了。这个理论上是最精准的。所以很多摄影师包包里会带着一张白卡(灰卡也可以),就是为了可能会遇到自定义白平衡的情况。

当你的白平衡选项放在自定义白平衡上面时,相机就会按照你设定的自定义白平衡拍摄了。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到底在你目前要拍摄的场景中是否设定过白平衡,要是还没设定过,对不起,那么你相机的自定义白平衡就是上次不知道你在哪设定的了。

所以在使用自定义白平衡之前一定要先在你要拍摄的场景中设定一下自定义白平衡。至于具体怎么设定,对不起,目前各个厂商不同型号都有不同的设定方法,一定要好好看说明书。

AWB

不管是K,还是场景模式,还是自定义白平衡,你发现都还挺难的。调来调去,哪天忘了调回来可能会给下次拍摄造成很大困扰。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所以我一般都选择AWB。AWB就是AUTO WHITE BALANCE,自动白平衡。相机会根据环境判断在这个场景中环境色温大概做一个判断,然后自动设定色温,尽量将白色还原成白色。

好处就是特别方便,因为一切都是自动的。坏处就是遇到色温特高或者特别低的时候,总会不准。不过我还是推荐大家使用AWB,因为方便,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你面对的场景,抓住决定性瞬间。而且只要你不是做商业摄影,一般来说就算有些许的不准,也不会影响到你最终的画面。

此外还有一个小诀窍,可以让你大胆地使用AWB。

白平衡是相机机内处理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相机自己的后期。所以如果你拍摄RAW格式照片的话,可以在电脑中重新定义白平衡,重新调节。理论上是没有画质损失的(尽管实际可能有,但是也非常小,可忽略)。

所以AWB+RAW拍摄,是一个既方便,又保险的组合。

目前自动白平衡侦测色温的准确度越来越高,我本人拍摄的绝大多数照片就是用自动白平衡。也建议初学摄影的同学们把相机的白平衡设定到自动状态。如有特殊需要,改动之后务必在结束拍摄任务时改回自动白平衡状态,以免对下次拍摄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于新手摄友们大家记住:相机有四种色温设定,K、场景模式、自定义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我推荐大家使用自动白平衡。

至于白平衡的调节方法,相机的快捷模式中一定会有白平衡的调节,有的相机还有专门的白平衡调节按钮。如何调节白平衡,尤其是对于自定义白平衡如何设定,大家一定要看看相机的说明书。

对于手机来说,白平衡的调节一般是在专业模式下才有的。在专业模式下找到WB,就可以调节了。

光线的分类

光线按照类型分可以分为:自然光、场景光、人造光。

自然光:我们在户外遇到的光线基本上就是自然光了。自然光就是太阳直接提供给我们的光。这个似乎不太能改变。

场景光:我们在室内遇到的光线基本上就是场景光。这包括窗口进来的阳光、室内的灯光等等。这个似乎也不太能改变。

人造光:指的可不是霓虹灯或者屋子里的日光灯,尽管这些都是“人造”的。人造光在摄影里面特指摄影师为了达到创作意图而设置的人造光源。布光灯和闪光灯都属于人造光,至于你打的反光板的反光也可以看做人造光。人造光就是你可以一边拍摄一边控制的光源。

不同的光线有着不同的强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色温。所以在应付这些光线的时候就要用不同的方法。都说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避开这些光线特性给我们带来的弊端,展现出这些光线美的一面,就是摄影成功的关键。

1、自然光

自然光可以主要就是以阳光作为光源的。但是阳光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会有不同的呈现效果。

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自然光色温很高,颜色冷艳迷人,但是光线强度很低。有着一种神秘的气息。我想这种光线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即将开始的黎明的一种希望吧。

日出日落时的光色温很低,光线温暖柔和,因为光线强度低,所以是拍摄太阳最好的时刻。

白天的光线色温居中,不会给景物染上任何颜色,光线的强度也是最强的。在白天的日光下是最容易拍出缤纷的颜色的。所以我相信你绝大部分自然光照片会是在白天完成的。

在阴天或者雨天的时候,天空的光仍然保持色温居中,但是光线强度弱了很多。这时候天空好像一个大的柔光箱,光线不再是从太阳一点发射过来,而是从整个天空散射下来。这时候是没有很强的反光和很硬的影子的。

在户外拍摄人物的时候,不要太强的光线。所以正午的大太阳下面拍摄人物是不合适的。可以选择阴天、日出后一小时或者日落前一小时拍摄。

在自然光中还有一种叫“耶稣光”的现象是大家非常喜欢的。

摄影中耶稣光又称丁达尔现象。就是一束光通过胶体时,在光路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整条光路,这就叫丁达尔现象。

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就是一种胶体,而阳光被某些东西遮挡时,往往只能有几束光通过空气到地面。这时就很容易看到丁达尔现象,也就是所谓的耶稣光了。这样的光其实很常见,能够给你美和神圣的感觉。所以很多摄友都非常喜欢。

但是拍摄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点:再好的耶稣光,也需要实际拍摄的景物好才能看出好来。不要为拍耶稣光而拍。当你拍摄的主体景物好的时候,耶稣光的出现能够帮你烘托氛围,锦上添花。如果主体景物不好,再好的耶稣光也是废片。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拍摄的。当时从一个窗户正好射进来耶稣光,在教堂里拍摄这样的光确实很恰当。

2、场景光

在室内遇到的光线基本都是场景光。场景光可能会很复杂,也许你会遇到窗外照射进来的阳光,也可能是室内的灯光,等等。怎么利用场景光只能是具体场景具体分析。总之,尽量利用现场光线来表达主题。

这张照片拍摄于意大利,这是典型的室内场景光。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就要分析照亮主体——一桌子饭的主要光源是什么。这些光源的强度、方向、色温是什么。

3、人造光

只要是人造光就有这样的一个特点:不论是光的强度、方向、色温都是完全由摄影师控制。也就是说,人造光的存在只有一个原因——为摄影服务。

持续光源和闪光灯的区别就是,一种是一直可见的,一种是短暂存在需要预见的。

对于强度的控制:持续光源可以通过测光来确定正确的影调,而闪光灯就需要预判。这里就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闪光指数。闪光指数就是标明闪光灯光强度的指数,通常用GN值表示。

举例来说:闪光灯GN值为60,表示在ISO100、焦距为105mm情况下,闪光灯指数为60。如果我们要取得0EV的中间调,并用F8光圈拍摄,那么我们应该把闪光灯距离被摄体

GN值/光圈值=60/8=7.5米

在ISO100,焦距105mm的条件下取得0EV的中间调

GN值/光圈值=闪光距离

如果ISO由100变为200,那么GN值将由60变为84。如果ISO由100变为400,那么GN值由60变为120。

如果焦距变短,因为散射角度增大,所以GN值会相应变小。具体需要查阅所使用的闪光灯说明书。不同闪光灯变化不尽相同。此外不同闪光灯的GN值也不同。使用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相对来说这样记比较简单:

感光度增加2档(变为原来的4倍),GN值变为原来的2倍。光圈加大2档(光圈值变为原来的1/2),GN值变为原来的2倍。距离缩短为原来的1/2,GN变为原来的2倍。GN值相差1倍,强度相差2EV。

对于方向的控制:不论持续光源还是闪光灯,光源的方向完全由摄影师根据需要摆放灯的位置决定。

布光法中的灯位

也许很多人都在等这个。其实布光法没有太多可讲的。因为如果掌握了那些知识点就能自己去找到合适的布光法。不过熟练掌握布光法虽然可以轻松创造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入门还是很难的。这一段就算是领大家入门吧。

正面光

光比较“硬”,效果比较“楞”。人物面部曝光均匀,但是平面化。没有立体感。

这个位置的灯光一般用于辅助光。

顶光

光线从上方打下来。是人物面部非常阴郁。

在我们一开始的学习中将不会采用这种方向的光源。

鬼光

从模特下方射过来的光线会让模特看起来异常恐怖。

如果想营造恐怖氛围,可以选择使用

45°侧光

从45°侧面布光,一般直接称为侧光。模特面部呈现立体的表现,但是阴影过于浓重。

45°侧光常常作为主灯使用。

90°侧光

90°侧光会产生一半明亮一半处于阴影中的效果。

一般有艺术化处理的时候,才会用。拍摄正规人像时不会用到这样的光。

背景光

作用非常简单就是提亮背景用的。

在人像摄影时常常配合主光和辅光一起使用。

在我们初期的学习中就懂得这几种布光就可以了。其中正面光、45°侧光、背景光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图就是两盏45°侧光分别放置于一左一右的效果。两盏灯的强度一样。如果再加上背景光,就是目前大多数影室的布光方法。这种布光法光线均匀,能完整表现出人物面部。非常适用于证件照的拍摄。

但是如果有天你去拍个人写真也遇到只用这样的布光法,那么这个摄影机构的水平就非常值得怀疑了。因为这么拍出来的人物,面部非常“平”而没有立体感,就是通常说的“大白脸”。

下图用了和“大白脸”同样多的灯光,却有了不一样的效果。首先使用一盏45°侧光作为主灯。这样会让人物面部呈现立体感,同时留下浓重的阴影。这时我们再在人物正面放置一盏灯作为辅灯。辅灯的作用就是减淡阴影,为面部补光。这样就能获得下图的效果。

如果再加上背景光,将是非常好的一个布光,如下图所示。相机正对着人物。三盏灯光。在右侧45°的就是主光,强度最强。在相机边也就是人物正面的光是辅光,强度弱一些。人物后面的灯光就是背景光,目的就是把背景照亮。

对于主灯辅灯光的强度的控制,一般以主灯为准。让人物在只有主灯的情况下曝光正常。辅灯只是起到柔化阴影的作用。

可见主灯肯定要比辅灯明亮。而主灯与辅灯强度的比例关系,就叫光比。如果主光和辅光强度一样。光比就是1:1,如果主光强度是辅光的2倍,光比就是2:1。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灯光功率(闪光灯是GN值)的办法控制光比。也可以通过改变灯光到人物的距离改变光比。这个在第六章第二节人造光中讲过。功率变为原来的2倍,光强度强1EV,GN值变为原来的2倍,光强度强2EV。距离增加为原来的2倍,光强度变弱2EV。

举个例子说明问题。比如我有两盏200W的白炽灯作为主灯和辅灯。如果两盏灯都距离人物2米,那么光比就是1:1。因为功率和距离相同。如果我想要得到4:1的光比。那么我可以将人物对面的辅光灯调整到距离为原来的2倍即可。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始要大家准备功率相同的台灯的原因——容易计算。

而对于背景光,只要能把背景照明亮即可。与人物原则上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伦勃朗布光法

摄影一词源于希腊语光线和绘画的结合。简单地说摄影就是用光线绘画。作为发展历史并不长的摄影艺术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理论基础。很多时候都是在借鉴绘画。伦勃朗布光法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伦勃朗布光法是由伦勃朗在绘画上用光的方法命名的。看下图就是伦勃朗布光法的效果。

伦勃朗布光法有几个特点:

  1. 四分之三面部对着相机。让人物面向相机,缓慢变换角度,直到看不到一侧的耳朵为止。

  2. 架设主灯,强度要能使人面部正确曝光,方向为与人物面部方向同一侧45°左右。注意,要在人物面部形成三角形光区(以鼻子阴影、面颊阴影、下眼线为边长,围成的三角形亮区)。

  3. 架设辅灯。将面部阴影处柔化,并表现出细节。一般会使用4:1或者3:1的光比。

  4. 架设背景灯,打亮背景。如果有可能从人物斜后方放置一束比较集中光,打在人物轮廓上,形成轮廓光。

如下图所示:

伦勃朗布光法主要能够表现出深邃和坚毅。能够强调面部的线条。所以更适合对于男士的摄影之中。对于女孩子就不太适合了。

伦勃朗布光法非常适合用于成功男人的塑造。很多成功的照片都是使用这种布光法的。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男士,我觉得无论如何也要拍几张伦勃朗布光法的照片。因为对于男人来说,这是非常讨喜的布光法。

另一方面中国女性的面部比较平,所以试一试伦勃朗布光法也可以让面部保持立体,也是一件好事。

蝶形布光法

伦勃朗布光法是适用于男性的。那么在提供一个适用于女性摄影的布光法——蝶形布光法。

蝶形布光法的名字来源于布光法中的一个特点。类似于伦勃朗布光法中要找三角形光区,蝶形布光法就是要找这个蝶形。

使用蝶形布光法的时候,主灯放置在人物正前方,但是处于比较高的位置。这与顶光不同。蝶形布光法的主灯是从上斜射下来的。这样在人物的鼻子下方就会形成一个阴影。随着主灯高度变化,阴影会在鼻子下面形成一个蝴蝶的形状。这时主灯的位置就可以确定了。

看上图我们就会发现,这样布光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女孩子看起来更加瓜子脸。脸小自然就上像。然后用两盏辅灯将人物的轮廓和背景打亮,使人物和背景分离开。

如果需要可以再添加背景光。

对于色温的控制:持续光源色温应根据灯光提供的说明书确定,或者现场自定义白平衡。闪光灯的色温一般都为5500K-6000K,与日光相同。

最后总结一下。基本上光线是怎么回事就给大家讲完了。其实大家只要记得,不管是什么样的光源,都要分析光线的强度、方向和色温。然后合理利用,这样才能做到明确主题,突出主体和简化画面的效果。

至于闪光灯的部分。通常来说对于刚刚学习摄影的新手,没必要太纠结于将这部分学会。毕竟大概率您会在很多年内都不会购买闪光灯,更不会去置办一个影棚。但是准备从事商业摄影的学员来说,这部分这是步入商业摄影的基础知识。

在这一节中,色温和白平衡是必须要掌握的。

本文节选自《新摄影笔记》

如果您想系统学习摄影,这本书将会是看得懂的好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