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刚去农信银行存款,说是没有大额存单这个选项了,可以存定期,2年2.85,3年3.5。于是,我就选了3年的。至于中国银行,这几天了解是还有大额,不过2年才2.7,相比我去年2月份存的中信,2年都有3.19了。也就是说,目前的市场,三年期3.55%的大额存单确实存在额度吃紧的现象,不排除未来短时间之后即将成为历史。

  • 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银行普通的三年定期存款确实有所下调,尤其是国有大行,普通三年定期存款利率有的已经从3.35%下调到了3.2%,但是3.55%的大额存单不少银行还是有的,不过遇到的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额度少,需要预约。那么,为什么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会降低?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一、趋势确定:无风险回报长期进入下行通道

一、趋势确定:无风险回报长期进入下行通道

2021年6月21日起,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报价方式由之前的“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此次调整,非国有银行,按上浮最高限算,活期存款将微升2.5BP,一年期存款持平,二年、三年期存款利率则分别下降30、62.5个BP。本月开始,各家银行已陆续开始下调存款及大额存单利率。

我以平安银行为例:

  • 在我看来,今后无风险回报长期进入下行通道,趋势确定。中国定期存款利率在90年代曾高达15%,之后进入了长期下降通道。

看看国民都熟悉的余额宝,它的收益从最高近7%也是一路走低。

全球范围来看,利率长期下行是大趋势,中国正在经历美日欧曾经历过的。

目前全球负利率债券已经突破18万亿美元。近十年,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有过三轮扩张:

  • 第一轮始于2014年,欧央行宣布负利率政策并持续降息、2016年以后日本也开始步入负利率时代。
  • 第二轮是在2019年,全球经济降温、贸易问题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央行掀起降息潮,负利率债券规模快速攀升。
  • 而2020年3月以来,疫情对经济造成了明显冲击,全球央行再次大幅宽松,负利率债券规模快速上升。

  • 可见,无风险回报利率的下调势在必行。截至4月25日,多家银行均已下调大额存单利率。每经记者三地实探:多家银行存单已售罄,下调的多为3年期产品,调降幅度均在10个BP左右。
二、我的真实探访:朋友所在的银行,对于大额存单有两种提供方式

二、我的真实探访:朋友所在的银行,对于大额存单有两种提供方式

就目前他所在银行单位的情况而言,据他介绍,他们银行对于大额存单有两种提供方式:一种是白名单客群,一种是预约购买方式。

  • 第一种白名单客群是指系统通过大数据筛选出的一部分优质的客户。

例如一部分高资产高代发或者系统认为在行外有大额资金潜力的客群,这部分客户在手机银行上能够直接看到3.55%的大额存单,总行给这部分客户有一个总的额度范畴,相对宽裕。

但是由于这部分客群也是多家银行争抢的目标,因此虽然随时都可以购买,但是实际购买的人数并不多。

  • 另一种方式,就是人工预约了,其实也是另外一种白名单模式。
  • 比如每周每家分行会有一定的额度释放,比如2个亿,分配到每个支行一两千万的额度,每家支行将有大额存单需求的客户上报至分行导入白名单,一般导入后的三天之内都可以购买。

  • 但是如果实际需求大于供给,比如这周分行只有2亿大额存单供给,结果实际预约的金额有4个亿,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虽然预约了也没有买到的现象,就是说需要“抢”。

这并非是饥饿营销,本身大额存单对于银行而言就是一种相对高成本的负债,现在给企业的扶持性的贷款利率基本被压缩到了基准3.7%左右,存贷款的利率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传统银行业务依赖于存贷款利差产生的利润空间。

  • 银行现在对于大额存单也是处于又爱又恨的状态,好处在于,可以稳住客户的资金,也是用来吸引行外资金的抓手。另外,如果不加限制的用大额存单来做存款,其实得不偿失,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太高了资金获取成本。
三、今后,银行应该要彻底摆脱靠销售产品赚取中间业务收入的传统路线

三、今后,银行应该要彻底摆脱靠销售产品赚取中间业务收入的传统路线

其实目前银行业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仍然是同质化非常严重,产品做不出差异,现在很多小银行在做的其实是通过不断地压缩利润空间,依靠费用贴补的方式做客户,产品不行就贴费用,送礼品,依靠客户占小便宜的心理,通过这种野蛮生长的方式先让新客户把钱转进来,给自己争取做产品的时间。

  • 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有的时候甚至银行业的人也感叹,现在的银行跟过去比变化太大, 客户也被惯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内部越来越卷,随着未来大额存单利率的不断走低,结构性存款额度的不断压缩,以后客户所能选择的银行自营的产品恐怕也只有普通定期存款了,其他的产品均为代销。

也就是说,以后银行的个人业务慢慢变得像个小超市,类似一个选品中心,靠什么来留住客户,依靠什么才能做出差异化,所谓服务也好,特色也好都是很空泛的东西,真正的转型发展恐怕需要摆脱目前现有的框架。

  • 做出新的业务,其实我个人非常看好私人银行和财富顾问这条路,依靠会员模式去做,每年固定地收取会员费用,可以随时退出,这样让银行能够靠服务,真正靠财富管理能力挣钱,靠业绩说话。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银行要彻底摆脱靠销售产品赚取中间业务收入这种传统路线所带来的弊端,如果真正能实现,那么基金也好,保险也好,信托也好,一些手续费的计价方式也都会被随之颠覆,其实最后我们普通人的客户是能从中获益的,对于银行和整个金融市场而言都是双赢。

最后的话:存款利率下行,才有贷款利率下行的空间,预计未来都会缓慢下行

毫无疑问,降息也是为了让更多资金回流进入实体经济。为了让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国家使出很多招数,不断降息,降准,这就很好理解了。

  • 银行存款利息低了,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就少了,就会流入实体经济,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降准,银行就有更多资金可以放贷,资金充裕,贷款门槛自然降低,钱的使命就是放贷出去赚回利息,实体经济也可以享受到贷款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