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言,中医,中国传统医学即不神秘,也不玄奇。至于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中医神奇,那么可能与其理论基础有关,也不排除有人故弄玄虚。
中医理论的来源古代的自然哲学,也即阴阳五行等,朴素的哲学认知。这些朴素的哲学认知,是古代先民,限于知识和经验的对于自然的一种解释,或者是一种看法。是依靠眼睛看,耳朵听,身体的感觉等人类自身的最原始五感对于自然的认知。朴素,且简陋。
这种认知因为技术的局限,只能是模糊的,笼统的,充满想象的。就比如病毒细菌等微生物致病,古人们无法察觉到细微生物,更不能进行分类,只能统称为疫病、瘟疫、瘴气。
再比如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的发生机理,古人并不能理解,只能以正气、邪气,以及寒热、燥湿这些笼统简单的认知来描述。
再比如,古人难以分析植物、矿物和动物的具体成分,只能以五行: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简单的属性来描述。如今大家都知道,万物的构成都是分子,进而原子构成,但当时先人们可是不知,只能笼而统之的定义五个属性。
无数的史实以及考古发掘可以证明,古代先民的认知水平:商朝吃人,周朝殉葬,秦朝好战轻生,以及到大清朝的奴才主子。在这个认为月球上有兔子的时代中,能够诞生什么样的认知呢?
所以,原始的自然哲学,全凭眼、耳、鼻、舌、身五感,外加联想,形成的认知,不可能出现什么神奇和博大精深;有的只是简单的笼统的甚至是模棱两可的概念。诸如,阴阳,八卦,五行,虚实,寒热等等简单朴素的认知。
而且越简单的属性,越容易自洽,比如混元,可以包括一切,不是因为太精奥,而是太简单,无法精确描述。(就好像,咱们中国人的‘差不多’一样,看似‘差不多’,其实就是错误。一加一等于一点五,差不多吧,但那是错了。)
虽然,中医理论是简单笼统的,甚至都不能称呼为医学理论(文化更加合适),但不能否认中药内有有效的药物或者方剂。这倒不是那些简易的文化理论的成果,而是古代先民们,一代一代人的尝试而来,是有效的。
比如,经典的方子,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就是有名的验方,是有效的发汗药剂。但这个效果与中医理论是没有关系的,而是无数人试出来的,也就是经过了大量的真实世界的实验得来的结果。
为什么与理论无关?如果有关的话,那这个理论就可以阐述发汗的机制,但是能吗?似乎能,因为阴阳、五行、虚实、寒热无物不包,怎么说都是有理的。但,这可不是机制,而是牵强附会的解释。
为什么?因为那个中医理论的看似完美的解释,被打破了。曾有人实验,单用石膏,和四味同用,对于退热的效果是相当的;如果排除石膏,只用杏仁、麻黄、甘草,并无退热的效果。那个所谓君臣佐使、祛风散寒的理论的解释,不攻自破,退热有效的只有石膏而已。而石膏退热的机理是钙离子,钙离子退热的机理咱就不说了。
诸位请看,有效的中药可不是什么玄妙难测的,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科学。
现在总有人把中医和科学对立起来,真是难以置信,无法理解。其实那些经过先民的无数的尝试,找到的对疾病确定有效的矿植物药物,都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科学的,只是限于时代和技术,没有形成可验证的规律。
中医或可以说也是科学的,但那是以前的时代,是在现代医学诞生之前的时代。其实无论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都是有其存在意义的,都有先民无数尝试后有效的药物,是局限科学的。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已经精准到基因层面,如果还对传统医学的那些笼统的概念有所期待,对无知进行诉求,那是荒唐的。
传统医学不是独立的医学系统,只是医学发展史的过去的时段;就如鞭炮和核弹,风筝和无人机,钻天猴和长征五号,土坷垃和火箭筒,都是不同的发展过程。文明的进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知到有知;不能把原始无知,神话成博大精深,并笃信不移,那是愚昧的。
科学驱散无知,但愚昧则需要理性!
回头看看就好,别太留恋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