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17人遇难,遇难雪山是我国唯一的一座禁山——梅里雪山。

“雪难”过后7年,也就是1998年,山下村民放牧途中,发现了冰面上漂浮着一些颜色各异的衣服及物品,走近一看,竟是遗骸等物。后经专业人员判定,为1991年遭受雪难的中日联合团队队员尸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1991年梅里雪山遇难队员留影

自此,尘封多年的伤痛再次揭开,梅里雪山“神仙地”的故事又一次萦绕在山内山外人的脑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神秘的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神山”称谓的由来

梅里雪山历史悠久,作为云南的第一高峰,是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相传每年就有超过10万的藏传佛教信徒,千里之外徒步而来,他们认为,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围着梅里雪山走上一圈,便可洗净一生的罪孽与污浊。因此,在虔诚的信徒和村民看来,用脚去踏梅里雪山,就相当于当面侮辱自己的父亲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虔诚的山下村民

梅里雪山蜚声中外,虽然登山次数繁多,但到此为止,却从未有过登顶成功的经历和传闻。在众多失败的登山结果中,以1991年中日团队全员覆灭为既往灾难之首,不仅为后面蠢蠢欲动的登山队员敲了警钟,也再一次成功的稳固了梅里雪山神秘莫测的雪山地位。对于中日团队登山失败的原因和过程长久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登山人员身体素质无法适应雪山气候,但更多人则认为是登山队员亵渎了神灵,遭到了天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这些,到底都是些没有根据的个人猜测,无法真正地立足于事实。直到7年后,在中日团队遇难人员的遗物中,村民发现了一本描述当时登山情景的日记,简单的笔触下,除了一些登山的险阻与感受,最让人触目心惊的是一桩桩诡异的不真实事件,竟在无形中贴合了民间关于梅里雪山的各种传闻。

这些文字,虽然早已失去书香和笔墨的独有香气,但里面那些呆板生硬且凌乱的字体,却好似遇难成员最后面容的反映与复刻。

而文中间或提到的雪山诡异事件,则更像是一幅山山妖鬼怪图,使人心生战栗,浮想联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遇难成员的手写日记

梅里雪山的历史疑难——中日登山团队

1990年,中日联合团队凭借着深厚的雪山知识和精湛的攀登技术,在雪山行进的过程中,相继建立起了1号、2号、3号和4号营地。其中4号营地被建在海拔5900米处的一个冰壁前,队员们就是在这里策划了第一次登顶的计划。

计划开始后不久,一个诡异事件的出现无意中增强了队员前进的决心。那是一只出现在多个成员睡梦中,金光闪闪,气宇轩昂的雄鹿。它昂首挺胸的站立在他们的行进道路上,就好似在为他们摇旗助威,而鹿的身后还跟着一只满身灰色,中等体型的苍狼。就如日记中所记的一般,这是登山吉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日记中描述的雄鹿和苍狼

后来的那段时间里,登山行动缓慢但无太大波折,攀登的距离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清晰与明朗,即便无情的风雪肆意的鞭笞,他们也没有产生半分的怯意。暴风雪来临之际,他们与山顶的垂直高度不到300米。他们不愿意放弃近在咫尺的成功,但更无法抵挡那一粒粒如石子般倾盆而下的暴风雪。无奈之余,突击队队长只好命令“行动取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 中日登山队队长宋志义

再次登山的时间在1991年1月1日。由于暴风雪的影响,登山后的两天,没有任何的实质性进展。直到1月3号晚上,队员还专门对雪的厚度进行了测量,如日记本上所说,那时雪的厚度已经到达1.6m,这种高度足以淹没一个成人,可怕的是,风雪依旧还在继续。晚上10点,登山队员在与驻外大本营联系时,情绪突然失控,说看到了寺庙,言语中明显带着颤栗与绝望。紧接着,对讲机就此断了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 登山队员所设的4号营地

大本营虽然担心成员的安全,但基于雪山气象资料的匮乏,后勤人员登山知识和经验不足,直到1月20号,才迎来了专业的雪山救援团队。可突如其来的又一次暴风雪,将这批登山队员滞留了雪山之下,甚至连登山经验最足的救援队员也只能退回驻扎在一号营地之中。

1月22日,救援团队宣布放弃救援。

日记的记述在1月3号戛然而止,也就是与大本营信号中断的那天。如同日记的突然结束一样,17名队员的生命就此陨落,日记中的真假无从推及,我们也无法共情17名登山队员在雪难发生时的心境和无助。基于当时雪山中雪崩得频繁发生和山中的危险程度,导致救援团队多次无功而返,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将伤痛结了疤,却又在7年后的一天,狠心撕下,鲜血淋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 遇暴风雪撤退的登山人员

后来,经中日双方协商,已找到的16位队员的遗骸由各个国家带回家乡进行妥善安葬。只有日本队员清水永信的遗骸,至今了无音讯。

这场声势浩大的雪灾让中日雪山研究人员在伤痛的同时,改变了对梅里雪山的研究方向,他们逐渐明白了一味的猛冲直撞不仅不能获得科学的成果,反而是淡漠生命的不理智行为。以科学和真理为依据,才是尊重生命,尊重登山行为的主要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 梅里雪山俯瞰图

梅里雪山难以攀登的真正原因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梅里雪山难以攀登的真正原因逐渐浮出水面。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低纬度流动性冰川,它的年流动速度约在200-500米之间。相关数据表明,雪山纬度越低,气温就越高,这会大大增加雪崩发生的可能性,也会给登山队员带来难以估量的危险因素。即便是极其专业的登山队员,经过周密的登山准备,也难以真正保证登山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梅里雪山与两条直通海洋的大江毗邻而居,东侧为澜沧江,西侧为怒江,地势北高南低。而在气候方面,除了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梅里雪山还要面临青藏高的强冷气流,两面交击之下,“前一秒阳光万里,后一秒狂风大作,风雪逢迎”的奇妙景象时有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0 江边冰川

再则,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博峰高度只有6740米,但适合攀爬的位置处于2006米的澜沧江江边,两者的相对高度相差4734米,平均前行一公里,地势就上升400米,几乎形成了一道近乎垂直的坡面

曾有气象记录显示,梅里雪山某一日中,竟发生过上百次的雪崩记录。除了雪崩发生的不确定性,雪山上还到处散布着冰川和冰雹,险象环生,导致攀登者随时都有着葬身火海的可能性。在后来的调查中,相关人员发现,1991年的那次登山灾难,主要原因就是雪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1 肆掠的梅里雪山风雪

2001年,由于村民的请求和各种登山灾难的发生,卡瓦格博峰通过了永远禁止攀登的宣言,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当地居民的尊重,一方面也有防止诸如此类攀登灾难再次出现的深切意愿。由此可见,挑战一些未曾有过先例的难关虽然会得到片刻的欢愉,但若因此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也是得不偿失。为了所谓的“征服欲”,藐视长久积存的社会风俗,将别人的生命信仰随意践踏也是一种十分不明智的行为抉择。因此,在面对文化积淀丰厚的山川河流时,我们应当以敬畏代替征服,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17名登山队员集体遇难,七年后发现登山日记,记录着诡异的过程。
[2]知网 魂断处女峰_中日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梅里遇难十年祭_王林

作者:无忧 审核:四月 校稿编辑: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