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信访,我们来看下什么叫信访

信访就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信访渠道,向上述各级机关、单位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等的一种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访一词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但在中国古代都以不同形式存在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原始社会末期尧曾设“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木”,西周有击鼓鸣冤和肺石之制,汉代有“诣阙上书”,唐朝有投匦、上表、邀车架制度,宋代设立独立的信访机构“鼓院”和“检院”,明代有直诉机构“通政使司”和“登闻鼓院”,清代有“京控”。

老百姓对公正的希望古来有之,有了合法途径,下情可以上达,一方面百姓可以解决纠纷、化解冤情,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监督官员遵纪守法的作用。

以史为鉴,“信访”在历朝历代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所以今天的新中国对信访制度也是及时跟进修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信访条例》发布施行,2022年3月废止《信访条例》。

为了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2022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信访工作条例》,并将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明天起,新《信访工作条例》将正式实行,条例共6章50条,有9000多字,那有哪些亮点呢?

1.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

条例列出了信访工作的5项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任何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信访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采用信息网络、书信、电话、传真、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机关、单位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求,有关机关、单位应当依法依规处理。条例还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打击报复信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信访人不得捏造扭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应客观真实,并对所提供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扭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4.多人走访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要到有权处理的本级或上一级机关、单位设立或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5.信访人可查询评价信访事项办理情况

6.信访人不得有侮辱、殴打、威胁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等6项行为

缠访闹访要承担法律责任。

7.信访人建议对改进工作有贡献的要奖励

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或者对改进工作以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有贡献的,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8.超越或滥用职权等情形导致信访事项发生、造成严重后果,将严肃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推诿、敷衍、拖延信访办理等情形,将严肃问责

对信访人态度恶劣造成严重后果,也会严肃处理;

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机关、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办理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信访考核将是领导干部考评重要参考

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对信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11.诉讼和信访分离

涉及民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有关政法部门依法处理。

《信访工作条例》的出台,为党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是坚持人民至上、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举措,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信访工作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