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高楼大厦与灯红酒绿,每一座城市,也都有简陋的房屋和窘迫的街角。而把这种“落差”彰显得格外分明的城市,毫无疑问,是香港

有这么一类群体,他们或许没有宽大的豪宅,甚至连一个像样的住所都没有,但是却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而这一部分人,就是长久蜗居在“劏房”中的一部分群体。

这一期的家居专题,让我们一起走进香港30岁夫妻的真实生活。或许从他们身上我们会看到:逼仄的生活并不会将人打败。房子虽小,但有爱便是家

吃饭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家4口,挤在狭小的室内吃饭。

男主在香港做保安工作,月薪八千多元。这个薪资水平即便是在内地一线城市,也称不上多高。而在这间不足5㎡的劏房里居住,租金却要花去4000多元。有着两个孩子的家庭,这样的生活条件,在很多人眼里,真的是太难了。

虽然生活难,但是相比于那些居住在笼屋和GC房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幸运。毕竟在香港,还有不少人厨房厕所共用,甚至睡在阳台上。

饭桌,也是书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饭的时候,儿子搬好自己的小凳子。

一大家人吃饭的饭桌,实际上也是儿子的书桌。平时的时候除了当书桌用之外,就是摆放一些杂物。毕竟整个空间实在是太小了。

虽然面积小,但是拿男主的话来说就是,一定要有一张吃饭的桌子,因为只有“坐在一起吃饭,才像是一个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有孩子之前,屋子内还是一张大床,因为受到面积的限制,吃饭也只能站着吃。等到孩子大一些了,这个时候才把大床换成了上下床。腾出来的一点空间,也正好能够满足小餐桌的摆放需求。

狭小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空间有限,女主只好在洗衣机上安排了电磁炉和蒸锅。这种厨房+卧室+客厅的空间,实在是有些逼仄。但女主的心态却很好。

结婚8年,搬了3次劏房,等待公屋也有五六个年头了。尽管如今生活窘迫,但是总要往前看。

洗衣机上做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劏房内没有油烟机,所以女主每次买菜,都会考虑买容易蒸和煮的食材。而且在做饭的时候,一直以来也是少油少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炒菜的时候,油烟会充斥着整个屋子。而且在煮饭的时候一些热气还会让屋里变得更加潮湿。

“洗衣机也是家里体积最大的物件”,在上面做饭确实是个不错的决定。

劏房实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劏房的面积很小,但是除了油烟机和电视没有外,其他家电也是一应俱全。比如小容量的双开门冰箱,以及洗衣机。

而除了两种大家电之外,就是一些厨房小电器,像蒸锅、电磁炉电饭煲以及压力锅等等。为了能够让两个孩子吃得好一些,妈妈也在尽可能掌握各种厨艺。虽然施展不开,但是却从来没有泄过气。

风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解决夏天的闷热,一家人只靠着一台风扇来降温。虽然不如空调舒坦,但是目前这样的配备,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要知道,在香港还有不少人的居住环境,甚至连小风扇都没有。只能通过增加洗脸的次数来降温。

累并快乐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每个月8000多元的工资来养活一家四口,对于面前这个男人来说,确实比较艰难。而正如他所说,也期待家人能过上好的生活。如今申请的公屋已经排了五六年,真希望能够早点排上,这样孩子的成长环境就好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屋,根本就是一个梦想”,男主这样向记者说道。而正是这样一份期待,让原本逼仄而拮据的生活显得更有奔头。

“付出,就会有收获,相信你们”,不少网友纷纷这样表示。更期待男主一家人能够早日住上理想中的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别人的家,夫妻俩满心期待。

纵使生活窘迫而逼仄,但两个人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在笔者看来,夫妻俩的心态是值得点赞的。而带着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环境的目标,男主正在不断奋斗。在这里,也祝愿夫妻俩能够早日圆梦,住上期待的公屋。

-END-

写在最后:

每一种生活,都是真实的人生。无论房子大还是小,有爱,便是家;家在,则心安。最后愿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期待的生活。(本专题文字原创,图片素材源于网络,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