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党和国家分忧,咱退伍军人义不容辞。”

“只要贫困群众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干劲,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脱下军装,却褪不下炽热的情怀;岗位在变,不变的是优良的作风。30年重担在肩,他始终不忘军人本色;30年默默付出,他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他就是海子环环支部书记姚在文。

勇担重担

不忘“军人本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子环环村是全州1260个贫困村之一,地处泸定县半高山地区,平均海拨1600米,全村132户、487人,耕地近千亩。2005年,该村人均年收入只有600余元,用水难、行路难、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全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成为老一辈村民不可磨灭的苦涩记忆。自1985年退伍回乡后,年轻的姚在文看到外面的世界已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加快发展,而自己的家乡还这么贫穷落后,村民还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就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

特别是姚在文担任村支部书记后,他全面发挥领头雁作用,认真研习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立足村情精准制定脱贫规划、争取项目落地改善村容村貌。在破解入村道路崎岖、人畜饮水难、灌溉难等问题上,他带领群众起早贪黑投工投劳铺路凿沟,不顾危险、不畏艰辛寻找水源、勘探路线。通过多年努力,完成了4.2公里入村道路硬化,7.65公里产业路、17.5公里灌溉水渠建设;农网改造、民居改造、厕所革命等项目在海子环环村落地生根;卫生室、文化室、文化广场已一应俱全。海子环环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军人身上的那股劲,脱贫攻坚路上姚在文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系群众

一心为民办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老百姓来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一直以来姚在文始终做到情系群众冷暖、心忧百姓疾苦,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心中头等大事。

前些年,海子环环村以种植玉米为主、产量低产值少;加之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会也不善学习利用新的先进的农业技术,收成基本看天。找准问题根源后,他积极与农业部门联系,争取资金项目和技术支持,并个人自费到攀枝花、米易等地“取经”。通过积极“练兵备战”,玉米品种选育、良种良法推广、科学种植管理等知识他烂熟于心,当年他种的玉米就由传统的亩产200余公斤增长到亩产650公斤。

“自己富不叫富,大家富才叫富”,为了群众利益,他毫不吝啬自己的“种植经”“致富经”,并且主动服务,苦口婆心讲、手把手教,在他不懈努力下,全村玉米地膜高产种植、玉米蔬菜套种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海子环环村也成为全州高产玉米示范基地。

近年来,姚在文又结合海子环环村产业发展实际,继续深化高半山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三治促三百”的发展思路。目前,通过争取国家扶贫惠民项目,邀请州局果蔬专家到村规划、实地培训等,已带动全村建成300亩甜樱桃、731亩核桃,300亩苹果基地,发展优质蔬菜300余亩。海子环环村产业结构再一次更新换代。

在脱贫致富产业结构调整中,“向我看齐,以我为标准”的排头兵精神,再次在姚在文身上彰显。

敢于创新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拥海子山得天独厚的农旅自然禀赋,面对“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的新发展要求,姚在文带头开拓创新,用新思想、新行动拥护上级决定,响应发展号召,为全力打造“长河云瑞,海子山居”为名片的泸桥镇海子山康养度假区出智出力。

为做好上级的参谋助手,促进全域旅游规划、特色农业产业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康养发展规划等有机融合,姚在文积极研究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做法,串遍了山林小道,跑遍了田间地角,走遍了每家每户。污水管网、环游小道怎么布置适宜,小溪沟的水量大小,各户村民对流转土地、房屋的态度………… 这些问题他都事事通;全村民房风貌什么颜色、什么风貌漂亮,本地的民俗特点应该是什么…………这些思考他颇有见解。正式因为有这样一位“土专家”,《海子山旅游规划》等得以精准制定。

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他还衔接就业局入村开展“创业+旅游营销”等乡村旅游专题技能培训;引导群众流转土地100余亩、房屋13座,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旅观光、农业体验、民宿餐饮发展。为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他创新帮带机制,支部书记带4户、年轻党员带3户,老党员带2户贫困户机制,从思想上、行动上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目前,海子山康养度假区打造取得了初步成效,海子环环村也成为全县有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海子环环村可喜变化的背后,离不开领头雁姚在文的辛勤付出。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他保持和弘扬了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的可贵品质。

全媒体记者/ 廖洋

编辑/ 风风

责编/ 王凤

分享、收藏、点赞、再看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