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说一说与粟裕大将、叶飞上将有关的“南阳事件”。

我注意到,网络上有很多人拿“南阳事件”来对粟裕大将说事。

但他们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未必清楚。

事情是这样的:1934年冬天,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闽浙赣、皖南一带的怀玉山遭到敌人的疯狂围追堵截,基本全军覆没,领导人方志敏等同志被捕牺牲,仅粟裕、刘英率残部突围而出。

粟裕和刘英后来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他们在福建省寿宁县郑家坑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独立师会师时,为了更好地在浙西南地区开展游击斗争,三人经过商议,组建了闽浙临时省委。刘英任省委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兼团省委书记。

一开始,各方面的工作都井然有序地展。

但是,时间一久,省委的许多同志都觉得刘英在工作上很“左”。

由粟裕本人回忆口述,其夫人楚青编著的《粟裕战争回忆录》并没有回避这段历史,书中提到:当时的形势很危急,经过敌人几个月的“围剿”,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黄富武同志牺牲,部队不得不化整为零,转入隐蔽的斗争。但刘英不同意这种做法,坚持与敌人对着干。

这种情况下,粟裕和叶飞就想请黄道建立闽浙赣省委,由黄道担任省委书记,以此纠正刘英的错误。

刘英于是在省委会议上承认自己工作上的错误,但不同意黄道担任省委书记,提出由叶飞担任省委书记。

叶飞认为自己水平不够,拒绝了刘英的提议。

刘英就以“分裂省委”为由,命令粟裕逮捕叶飞,押送省委。

粟裕当时正活动于闽浙边境之庆元县境,接到了刘英写来的信以及刘英派来监督执行的队伍,没有办法,只好执行了任务。

粟裕回忆说,当时中央红军已经长征,省委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大家都不知道遵义会议的精神,自己在执行任务时,内心虽然无比震惊,却还觉得双方的矛盾应当能在党的会议上解决,所以就未能坚决抵制的命令。但在押送途中,又隐隐觉得就这样押送叶飞到省委,其实是很危险的。

他在书中写道:“幸喜在途中遇到敌人伏击,叶飞同志乘机脱险。”

粟裕到达临时省委后,刘英在以“分裂省委”声讨叶飞、黄道的同时,也把粟裕当成了斗争目标,派了一个班把他监视起来。

事隔多年,粟裕在回忆这段旧事时,无比沉痛地说:当时我们都还年轻,又失去了中央和中央分局的领导,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对问题的处理上,留下不成熟的痕迹。

粟裕写有回忆录,叶飞也也写有回忆录。

叶飞在写回忆录时,对于“南阳事件”,他的内心非常纠结,不知道该不该把写进去。

为此,他找到了老战友王必成商量。

王必成没有正面谈看法,却讲了一个故事:1962年粟总在上海养病期间,自己曾和陶勇、韩先楚、王建安、许世友等人一起陪他去打野兔。到了目的地,一群野兔猛然窜起,韩先楚抢先射中一只,其余四散惊逃。大家各各开枪,都没有收获。粟总最后举枪,把逃得最快、最远的一只大公兔一枪撂挑倒。

说完了这个故事,王必成意味深长地朝叶飞笑了笑。

叶飞恍然大悟。

也就是说,粟裕虽然没有任何场合、也没有在他自己的回忆录里说过是他有意放走了叶飞,但以他出神入化的枪法,如果不是有意为之,叶飞根本走不了。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革命的历程是艰苦的、曲折的,“南阳事件”根本就没影响到叶飞与粟裕革命友谊,他们在烽烟年代并肩战斗。后来粟裕受到冲击,叶飞也顶住压力,没有说过粟裕半句坏话。

刘英虽然激进,但也在一九四二年对敌作战中壮烈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