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递网 雷建平 5月7日报道

深蓝航天自主研发的“星云-M”1号试验箭昨日完成1公里级垂直起飞及降落(VTVL)飞行试验,最终“星云-M”试验箭成功回收。

深蓝航天投资人、真成投资创始人李剑威今日接受雷递网采访时表示,深蓝航天非常坚定地走可回收复用路线,一开始就要对标SpaceX。

实现国内液氧煤油火箭两次零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介绍,“星云-M”1号试验箭在爬升和下落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横向移动,最后降落至着陆场“靶心”位置不足0.5米的点位,“星云-M”试验箭成功回收。

此次执行公里级试验所使用的箭体依然是“星云-M”1号试验箭,已经执行3次飞行任务、7次地面静态点火,真正做到了液体运载火箭的可回收复用;其所配备的“雷霆-5”发动机,是国内首型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整机制造的针栓式液氧煤油发动机。

2021年7月-10月,“星云-M”试验箭先后完成了十米级、百米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实现了国内液氧煤油火箭两次零的突破。

2022年5月,还是同一发火箭,又一次刷新了新的试验高度。深蓝航天成为目前全球除美国以外研发回收复用火箭速度最快的中国商业航天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标志着深蓝航天仅用10个月3次发射试验就达到2012-2013年SpaceX用一年多的时间8次的发射试验同等级的试验成果。深蓝航天也成为了全球第二家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复用全部低空工程试验的公司(第一家为美国的SpaceX)。

入轨可回收火箭层面与国外存在两年半的差距

深蓝航天与SpaceX依然存在很大差距。2020年5月31日,SpaceX成功发射两名NASA宇航员进入太空,这是SpaceX历史上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自NASA航天飞机退役以来首次在美国本土进行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

SpaceX飞行10多个小时后,SpaceX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SpaceX的发射升空很顺利,发射2分多钟后,火箭第一级分离,此后一级推进器回收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李剑威表示,SpaceX创始人马斯克是人类之光,SpaceX用互联网的快速迭代、低成本试错的思想,用在航天事业上,把运载火箭每公斤入轨成本降低了一个量级,深蓝航天要充分借鉴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中国也需要自己的可重复回收火箭,或者说我们要实现运载火箭发射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李剑威说,马斯克在轨道上有2000多个卫星,中国只有300多个,而且马斯克2000多个卫星都是过去三四年发出来的,甚至Starlink的卫星去年曾经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使得中国空间站被迫变轨,这背后重要的原因就是SpaceX具备了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发射载荷的能力。

如果从构建Starlink的角度来讲,中国商业航空与SpaceX存在的差距很大。但如果从实现运载火箭入轨可回收的时间点的角度看,只是差两年半的时间。

李剑威透露,马斯克在2014年完成一公里低空回收试验后,也就花了两年时间,就实现了猎鹰9号火箭的入轨可回收。“我相信深蓝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实现入轨可回收是可以预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把中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的每公斤入轨成本降低一个量级,这点对国家来说非常有意义。”

商业航天应该把重点放在可复用火箭上

当前,中国国有航天体系很成功,商业航空会是很好的补充。因为国有航天体系追求高成功率,很难接受失败,试错成本很高。而SpaceX早期在研发过程中有很多次低成本试错,这个试错体系可能就更适合中国的民营企业去做。

李剑威指出,航天是国家工程,中国的国有航天体系对比美国的NASA更有优势,中国的火箭比NASA以前的火箭成本要低很多,而且成功率很高。目前在一次性火箭发射的成本控制层面,中国做到了极致。长二丙、长三甲系列已经很成熟。

而马斯克和SpaceX提供另一条路径,就是通过突破性创新实现液体火箭的回收复用,把火箭发射成本再降低一个量级到两个量级,如果新的星舰能够实现入轨可回收,每次发射入轨成本就变成几百美元,相当于是一个降维打击。

“我们不能完全按原来的路径走下去。”李剑威说,一次性运载火箭发射层面,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国有体系已经做得挺好的。中国的商业航天应该把重点放在可回收复用的液体火箭上。

雷递由资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