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赵抃,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的进士,浙江衢州人。他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从地方到京师,从殿中侍御史到参知政事,再到位列“三孤”的太子少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赵大人在北宋从政四十五年,竟有三次任职杭州的履历:
第一次,公元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赵抃任睦州知州,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建德,州府驻地为建德梅城;
第二次,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三年,任杭州知州;
第三次,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年近古稀的老赵再任杭州,他治理灾害兴修水利,也做了许多文化工程,其中一项就是重新修缮了钱王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赵超过三分之一的政治生涯是在杭州度过的,可以说这位北宋名臣与杭州的渊源确实是相当深厚了,只是他不像苏轼,白居易那样名动天下而已。
然而老赵曾经五度出任御史一职,他在朝堂上弹劾官员从来不畏权势,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但他依然如故,因而被誉为“铁面御史”,载入史册。
注意记录,知识点来了: 翻遍二十四史,被冠以“铁面御史”称呼者,有且仅有北宋赵抃一人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赵一生宦海浮沉,官至副宰相,死后追赠少师,也算极尽哀荣了。但是他出身贫寒,家庭环境不好,很小就成了孤儿,是跟着哥哥长大的。
当年老赵还是小赵那会儿,同村的陈家孩子请先生授课,找的私塾先生就是赵。而且好心的陈家母亲每年都会送小赵崭新的鞋子衣服。既给工钱,又发衣服鞋子,可以说老陈家确实不错,非常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过苦的小赵读书非常用功,成绩优异以至于被当地公推走上了科举之路。当青年赵抃进京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又是陈家大善人提供优厚的路费来资助小赵出行。
不过小赵家里实在太穷了,在东京时间长了,生活费告急,消息传回老家,热心的陈家二话不说,又是拿出一大笔钱作为小赵的生活费,连同送给小赵的物品一起专门加急快递入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赵发奋努力,一举高中进士及第,逐渐在官场平步青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某天陈大善人的儿子因牵连人命案子而被捕入狱。陈大善人正忧虑如焚时,有人就提醒他:“你们家从前请的那个家庭教师赵秀才,现在是当朝高官,地位显赫,不是可以找他帮忙吗?”
陈大善人觉得有道理,就找自己的太太,也就是那位给赵送衣服鞋子的陈家母亲去商量一下可行性。
陈家母亲思忖了一会儿就说:“孩子他爹你应该亲自上京去跑一趟,我还是和从前一样做一双新鞋,你带去送给赵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大善人日夜兼程到了东京开封府,找到已是御史的赵抃府邸,没想到房门竟然不给通报,让老陈吃了一个闭门羹!
没办法,陈大善人只能在门口等着。当老陈看到赵抃下班回府时,立刻拦住老赵的马,不断抱拳作揖。赵当然认得这是以前帮助过自己的陈大善人,就请老陈入府。
老陈二话不说,拿出太太做的鞋子交给赵。看着似曾相识的新鞋,老赵心潮起伏,特意回里屋把脚洗干净,再穿上陈家母亲的新鞋以示郑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回到客厅,赵抃就问老陈来意。听完事情经过,老赵让老陈在书房暂住几天,其他什么也没说。又过了十来天,老赵既没有问起老陈儿子的案子,也不让老陈多说求情的话,说了也是含糊过去,干脆都不给老陈说话的机会。
就这么着耗了一个多月,陈大善人没办法只得告辞回家。这时候赵抃发话了:“您别乱想,就请放宽心吧。”
又过了两个月,赵抃接到了陈大善人寄来的家书,信中提到老陈儿子的死罪已经得到宽赦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貌似赵抃啥也没干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老赵虽然在案子本身方面没有任何插手干预的行为,但是老赵做了一件看似和案子没什么关系的事情,他派了自己的亲信仆人去衢州府衙监狱,专门给老陈的儿子每天送饭!
这种操作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连地方官员都知道了京师赵御史家给这个死囚送饭,可见他们关系不一般啊!就这样,量刑的官员就给老陈的儿子从死囚中捞出,改为从轻发落,鬼门关上走一遭,捡回一条命。
作为老陈来说,当然很高兴。这也算是他数十年前做善事的回报,勉勉强强也能自圆其说。可这前后转变的法理人情,究竟是要落在谁的头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这位“铁面御史”非常高明!既保全了自己的清名,又报答了陈大善人当年的资助恩情。自己什么也没做,却又什么都照顾到了,果然官场老鸟,手段高超,叹为观止。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赵抃逝世。老赵身后宋廷给他的谥号为“清献”,大体实至名归,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但总是还差那么点意思。然而人无完人,正是些许瑕疵才构成了历史人物丰满的历史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