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最短的时间讲完救援故事

4月19日,山东烟台海域风高浪急。

一渔民海上作业时手臂受伤断裂。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接报后,派出救助直升机紧急飞往事故海域展开援救。

救助直升机抵达现场后,机组人员携带救生衣锁降至事故渔船施救。仅用时12分钟,成功接救受伤船员。

救助过程被机组人员随身携带的头戴式记录仪全程记录并上报,剪辑成12秒短视频后,发表在视频号@中国救捞中,我们得以见证这个堪比电影大片的惊险时刻。

@中国救捞 是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的官方视频号,是我国唯一一支海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下辖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包括四个救助飞行队),烟台、上海、广州三个打捞局,形成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全天候坚守岗位,守好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

在@中国救捞 视频号中,网友们关注最多的,正是这些救捞队员带回来的一手现场画面。这些来自现场的片段,经过剪辑后,通常只有不到30秒,但却完整交代了一场救援的来龙去脉。听到直升机螺旋桨的声音,观众们就知道,这下稳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救捞,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是,不要只想着表现自己想说什么,要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他们想看什么。整个视频不能只有亮点时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交代整个救援事件的过程,从出动到抵达,再到展开救援、救援完成。哪怕用非常快的节奏,交代故事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

——@中国救捞 视频号运营负责人王欣荣在提到政务视频号如何选题时建议。

黄渤海海域的气候特点是风疾雨大,雾霾频繁,每年秋季还易受出海气旋影响,出现连续降雨天气,浪高时常接近,作业船只处境艰难。

在@中国救捞 一条点赞超过10万的视频中,记录仪忠实记录下了一次紧急救援的全程——2021年9月21日,一艘渔船在大连庄河附近海域被巨浪掀翻,船舱进水,5名船员蜷缩船头,不断被巨浪拍打,情势险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报施救的仍然是负责这一海域的北海救助局,在大连值班待命的救助直升机“B-7309”前往施救。

6时20分,“B-7309”救助直升机到达事发海域。遇险渔船“辽庄渔65558”船身基本侧翻沉没,仅剩船头舷侧浮出海面,5名渔民挤在船头的一块窄小空间焦急等待。此时风浪并未平息,数米高的巨浪不断越过船头,拍打遇险渔民。

机组成员迅速决策,采取钢索调运的方式,克服作业空间狭小、船体重心偏移等困难后,用时22分钟,将5名遇险船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中国救捞

镜头并未记录下的是,在“B-7309”救助直升机返程途中,北海救助局值班室又接到一起求救信息。在大连普兰店附近海域,又有两艘船只沉没,7人在驾驶台亟待救助。由于“B-7309”救助直升机所剩燃油不足,在蓬莱待命“B-7126”救助直升机紧急前往实施营救。

机组人员到达事发现场,发现2条货船离岸边约2-3海里,因海上风浪大,船身均被海水淹没仅剩驾驶台浮在海面,情况危急。机组驾驶直升机在遇险船舶上空盘旋,发现其中一艘船上4名船员后立即实施吊运作业将其转运至救助直升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即,机组人员对第二艘货船展开救助。在船舶附近盘旋进行空中搜索后,未发现遇险人员。紧急磋商后,机组决定吊运救生员到船上查看情况,发现3名船员在驾驶楼内部避险。通过3次吊运作业,迅速将3人接至救助直升机。

这一次,从发现遇险船只,到成功返航,也只用了30分钟时间。

2

那个特别勇敢的队伍

作为我国最专业的海上救捞力量,@中国救捞 的专业救助船舶还参与了马航MH370失联航班跨洋搜寻,以及亚航QZ8508失事客机的救援搜寻工作。

若有战,召必回。@中国救捞 的投送能力也不仅仅局限于海洋。在过去的很多年,这支队伍也多次前往内陆执行重大抢险救灾任务。汶川地震期间,@中国救捞 派出四架救助直升机奔赴汶川执行抗震救任务,共完成抢险任务36起,运送救灾物资13.9吨,救助遇险人员225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救捞 传奇故事也获得了电影人的青睐,2020年,导演林超贤和演员彭于晏将他们的故事搬上大荧幕,真实还原了@中国救捞 的多个经典救援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注:《紧急救援》剧照

然而,救捞队伍面对的现实远比电影惊险。影片中彭于晏扮演的救助队长“高毅”的原型之一,是南海救助局广州救助基地潜水救助队队长叶惠光。2021年8月,他的团队荣获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发的“海上特别勇敢奖”。

这一奖项主要表彰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以特别勇敢的行动和超乎寻常的勇气,为救援海上人命、减轻海洋环境污染作出积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

要有多勇敢,才称得上“特别勇敢”?

在2020年7月25日深夜,福建漳州籍散货船“宏翔819”轮在汕头南澳东侧的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翻扣,船上9名船员失联。叶惠光指挥团队,在没有打捞浮吊船支持保障的情况下,经过20余小时不间断潜水搜寻,最终成功救出1名幸存者,并找到4具遇难者遗体。

这是一艘长达129米的挖砂船,叶惠光等人搭乘直升机抵达现场时,翻扣的船体正在湍急的海浪中摆动。为争取救助时间,叶惠光要求直升机直接将救助队员和潜水救助装备投放到翻扣的难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员们从船艉开始,一步一步地敲击船体,俯下身仔细听船体内的回声,终于在距离船艏约30多米的地方,隐约听到船体内有微弱的回应敲击声,确定了遇难者的位置。

但由于海浪冲击,船体大幅摆,状态极不稳定。险恶的海底环境远超出安全潜水作业的环境要求。潜水员不仅要时刻提防脐带气管意外绷断,还要消耗极大的体力应对水流、水压的影响。最终在遇险人员被困近20小时后,将其救出。

随后,剩余救助队员先对难船船体进行两次全覆盖式的潜水搜寻,最终找到4具遇难者遗体,妥善安置。

3

让每一位救捞人被更多观众看到

@中国救捞 虽然在2021年7月才开通视频号,但这支队伍却有着70年的发展历史。

伴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只有120名职工、一艘125kW的小拖轮和几只小平驳的简陋队伍,逐步发展到如今拥有近万人的专业团队,@中国救捞 已拥有世界一流的救捞装备,初步建成了全方位覆盖、高海况运行、配置科学、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海空立体救捞网络。

生命至上,不负沧海。救捞员们把生存的希望送给遇险船员,把死亡危险的留给自己,70年来,累计救助海上遇险船只5424艘,救助遇险人员82783名,被沿海群众称为“当代妈祖”。

紧急救援不是每天都有,在生死现场之外,视频号也记录下救捞队员更鲜活的一面。训练之余,队员们会拍下海上的旖旎日出,告诉网友们,要“整理好心情,拒绝emo,迎接新一周的工作”。

中国救捞

102

年轻的队员也会在祖国南海的救助船上,用旗语向祖国告白,“南海有我,请党放心”。

中国救捞

355

“心中有冬奥,处处是赛场”,冬奥期间,正在南沙海域值守的“南海救115”上,船员们把甲板当做冰面,用拖把和水壶模拟了一场冰壶比赛。

此时此刻,为保障南海海上交通航行安全,他们已在南海上漂泊了近3个月。

中国救捞

213

让每一名队员都能被更多人认识,也是@中国救捞 入驻视频号的初衷。

“我们虽然是一支国家队伍,但和消防等兄弟单位相比,我们的知名度确实有限,可能海上的渔民或远洋船员对我们很熟悉,大多数网友还不是很能了解我们这支队伍。”王欣荣说,“我们也希望能够借助视频号的平台,让更多一线船员、救生员、潜水员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也希望@中国救捞 能成安全知识的科普平台,向广大网友科普海上遇险时自救他救知识。”